读《皮囊》亦是读人心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
读完《皮囊》,意犹未尽。书里表现了很多生而为人的想法,我想这是能引起共鸣的原因吧。值得停下脚步慢慢品味的地方太多,以至于写下的文字可能远远不足所思所想。
也很欣赏刘德华给蔡崇达写下的序文中的一段话: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 看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凡麈俗世,谁不是普通人?......实则正如刘所说,《皮囊》给人以启发,如一盏明灯。
皮囊之下,是阿太的倔强与豁达,是母亲的坚定与不可言说的对丈夫的深情。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阿太很少哭泣,她的倔强是骨子里的硬气,做菜时由于太过用力切断了手指仍然不以为意,从来不见她哭泣,可能就那一次,92岁的她兀自爬楼梯补漏因而摔倒,见自己再也不能倔强地自由行走了,才放声哭泣。“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简单又朴素的道理,想做成事情的人,上天当然会给予一些磨难,苦心志,劳筋骨,动心忍性。昨天看到何老师说的一段话,很有感触:世界真的是平衡的,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一如黑狗达的母亲,在他父亲偏瘫时,整个家的担子落在了母亲身上,不是没想过一了百了,可是“人在这世上还没还清债怎么能走呢?”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活的有尊严,要让别人看到这个家由父亲带起来是多完整与体面。这就是她为什么一再要求建房子的原因。她从未说出口的爱,对于父亲的深情,却贯穿了全书。
皮囊之下,是文展性格的缺陷留下的悲哀,是对张美丽在时代和落后的大环境中依然未能得到认可的怜惜,是两个阿小对运命的不知把握年少轻狂,是厚朴对幻想过于狂热痴迷最后的悲剧收尾。
【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所谓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
年纪尚小的文展却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异常清晰,让黑狗达敬畏,也让人反感。文展最终未能如愿扎根大城市,和他的人格缺陷存在很大关系。可以把与孩子们的游戏当作自己成功的垫脚石,孩子们那样纯真的眼睛里不会知道这种阴谋,这样的人格,注定在以后的许多事情中都希望有利可图,是肯定会失去人心的;他的过于世故,被他当作立足于世的砝码,他的这份过于成熟,显然是自欺欺人,失去他人的真心。
【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镜,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张美丽是美丽的,然而却一直被世人误解。“她终究是个小镇姑娘,不然也不会选择自杀”有人这样说。就像阮玲玉,美人死于流言蜚语。不管是不是小镇姑娘,都难以经受周围所有人的误解,无论做什么,都可以被人曲解,是非颠倒,人言可畏。从未有人真正理解她,或许有,也只是她的前夫,其他人,只看得到浮华的外表,揣测灯火阑珊处的肮脏与龌龊。
【然而生活必须继续,就像是个话剧演员,我必须在中场休息时间结束后,继续扮演起在现实生活中苦苦争取来的角色。】
和香港阿小真正在香港见面的那个晚上,当时我们坐在车里,只觉得耳畔的风吹过,像是催我回忆起这些年来的种种,那种感觉真的很恍惚,不知悲喜。家乡的阿小有了妻儿和房子,有着一份打渔的营生,香港阿小应该是有着让人羡慕的未来,就像当年家乡所有的孩子看他的眼光一样,羡慕,渴望,畏惧。世事变迁,香港这个城市,不仅住着中环令人艳羡的富人,还有着白天搭乘几个小时地铁上班的穷人,这里的一切在外人看来,冠上香港的名字,就仿佛很美好,然而,个中滋味,只有城中人能体会。一个城市经济越发展,包容性就越强,贫富差距可谓是越大了。
【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的、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停了停,厚朴是个天真的孩子,他只是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来表达他内心对于这世界的热爱。厚朴爱的这个世界,可能是他从未去真正了解的世界,它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现世安好,它时常露出丑陋的一面让人脊背发凉。李开复曾在《写给亲爱的女孩》中写道:爱世界不是在象牙塔中大喊着我爱着世界,而是在看过了人情冷暖,经历了惊涛骇浪,还能说出这样的话。厚朴的遭遇,还是没能让我看到务虚的人生可以得到想象中的世界的认可。反而,在没有特别优越的条件下,每一步的务实,每一天的小期待,相信最终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景观,至少是自己喜欢的景观;黑狗达的人生精于每步的计算,因为输不起。即使静宜那么美好,家境那么优越,他依然选择放弃,不是说他多么清高,而是多年来的不易让他明白靠自己争取来的东西,才最坚固。他有他的梦想,没有很高尚,无非就是让家人过的好一点,看看外面的世界。
【偌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会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而在小镇,每个人都那么复杂而有生趣,觉得人才像人。在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个城市里的很多人都长得像蚂蚁:巨大的脑袋装着一个个庞大的梦想,用和这个梦想不匹配的瘦小身躯扛着,到处奔走在一个个尝试里。而我也在不自觉中成了其中一员。】
最终落笔处还是提到了自己。作为“北漂”中已经能在北京扎根的黑狗达来说,这些年的感受已经能累积成故事讲给别人听。最后一晚离开北京,和李大人在席间谈话,苦恼于自从父亲逝世以来仿佛没了动力,李大人说,“你从未想过如何生活,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寥寥数言,道尽了悲喜,我想,直至现在黑狗达才可以好好考虑怎么享受生活了吧,之前,仿佛只有拼命往前冲,给自己的人生做好精确的计算,不差毫厘。家庭的重担,毫无背景,若想立足于这个“马太效应”的世界,如何能从一开始就享受生活,这是悲哀也是必然。
【我期待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
我相信,只要是努力生活的人,终会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