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的学问(四)数学的游戏
记得在我的儿子四岁的时候,上幼儿园中班。放学接回来,发现带着作业本,还有老师留的作业,当然,很简单,是把3分成2和1。尽管那个时候儿子并没有表现出对这种任务的反感,我已经感觉到,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家长又迫于社会的压力,在做拔苗助长的事情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过了一阵子,我发现幼儿园在“上课”了,是那种小学化的课。儿子说,他正玩儿着,就被打断了去上课。于是我给他办了退园手续。
家长之所以认为孩子需要提前教,可以提前教,除了因为害怕孩子上了小学会跟不上而焦虑,另一方面是因为,的确发现了提前教点儿东西是有效果的。这种短期效果也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种具有迷惑性的现象,也就是说,你告诉他3+2=5,他能记住,再问,能答上来。你让孩子背很大的数,甚至背九九乘法表,他也真能背下来。用一些特别的训练手段,孩子甚至可以口算心算出很复杂的数学题,十分地满足家长的虚荣心。然而,这是不是真的能够证明,孩子的数学能力已经达到了这个年龄段应有的水平呢?是不是能够证明,孩子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做好了能力上的准备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实际的小学一线教学当中,有的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显得比较落后,后来慢慢跟上,越来越明白。有的刚开始显得什么都会,什么对他来说都简单,但是后来越来越吃力。当然也有一直都比较平稳,和一直都困难的学生。分析大量资料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提前上课学习小学课程内容,通过背会那些数字,并不能给孩子后期数学的学习带来助力。而真正帮助孩子学好数学的背后,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人的一生中,身体、大脑、思维,一直都在经历着发展和变化。而童年,就是孩子变化最大的时期。在学前期,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和形象的,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要在小学中年级阶段,也就是三、四年级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之前,孩子需要经历丰富的体验,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来感知世界,积累和准备,虽然看上去没有学什么高深的理论,也弄不懂什么复杂的逻辑,但是,量的积累才能达成质的飞跃。学前期,甚至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仍旧是积累“体验量”的时期。
具体来说,孩子对数字3的理解,在形象思维的时期还需要借助实物,也就是3个苹果,3块雪糕。但是渐渐地,他能够发现,一块雪糕,一个苹果,一辆汽车,虽然不一样,也能凑成3件东西,接着,他慢慢能够不用实际的物件,就理解了抽象的数字3,再用3去和别的数字进行计算。在这个变化发展过程中,处理这类活动多的孩子,就能够掌握得比较好,而缺少这个过程,貌似可以很早就会算算术,但背后是靠某些记忆的方法实现的,这当然对之后进一步学习数学起不到好作用。就好比地基没打好,上面盖房子,肯定盖不高,还容易倒塌。
所以,如果你带着小宝贝玩儿数学游戏,别忽略了那种最初级的数数游戏,这种数数不是背数字,而是点数,一个一个地数,实物和数字要对上,要能够正着数,倒着数,从中间开始数,按照数群数。在上小学的最初,如果孩子偶尔还需要借助自己的手指头来数出一道题的答案,也请你不要着急,这是他必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学习数学的准备能力,还包括明确事物的对应关系。在一年级的课本中有许多连线题,许多幼儿游戏书里也有这类内容,训练的就是这种数学准备能力。那么在家里也能够找到这样的游戏资源,比方说,吃饭之前,请孩子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人吃饭,请他给每个人发碗筷。一家人还可以在一起玩儿抢椅子的游戏,椅子总比抢的人少一把,为了抢到椅子,不被淘汰,就要快速锁定自己对应的椅子。
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也是重要的数学准备能力。这里面涉及了“相对”、“绝对”的概念,涉及什么是“整体”、什么是“一半”、什么是“满”、什么是“空”,还包括比较长短、大小、多少、深浅、高低、远近等等。过生日和孩子切蛋糕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讨论该怎样切,洗澡的时候拿几个废旧的瓶瓶罐罐将水倒进倒出,可以和孩子一起体验。家庭生活和户外活动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发现和进行比较。
和孩子的数学游戏中,分类也是重要的一种。通过将实际的物体进行分类,使孩子直观地感知“集合”的意义,从而理解数的组成与分解,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做这件事有一个非常方便的场所,就是超市。超市的货物都是分类摆放的,如果你们要筹备一次出游,需要买各种需要的东西,那么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在超市里找你们需要的各种东西,它们都属于哪种类型,都分布在超市的哪些区域,为什么这样分,等等。
你还可以和孩子玩儿数字序列的游戏,这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序列的逻辑概念。比方说在1、2、3这三个数字中,能够判断2比1大,1就比2小,2比1多一个1,那么3比2也多一个1,2比1大,又同时比3小。这里面其实表现出了思维的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
此外,孩子还需要通过感知、观察和手工活动进行图形构建,建立空间想象,而这正是学习几何的基础。所以要多多鼓励孩子玩儿折纸、搭积木、在复杂的空间里钻来钻去,比如玩儿大型滑梯、和孩子搭帐篷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发展空间知觉的重要游戏。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在时间的游戏里也找到了数学的元素,所以也鼓励孩子多多练习。同样,如果你定期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孩子自己负责攒钱和购买一些东西,也是非常好的锻炼。建议从一天一块钱给起,这样孩子容易计数。不要使用电子支付手段,要让孩子看到、摸到钱的存在。然后在买东西的时候,请孩子自己计算自己的钱够不够,差多少,多多少,尤其是在找零的时候自己进行计算,逐渐体会到“进制”的概念,也就是10个一角是一元,10个一元是十元……包括不同面额的钱币之间的换算,此外,孩子还需要比较不同货品的价格,哪个更便宜划算等等,孩子练得越多就会越是灵气儿。
还是那句话,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的资源就在生活里,而受教育,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最好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从生活里找资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