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准备开始写作时,入手了这本被无数大咖们强烈推荐的写作书籍,质朴的纯白硬皮封面,红色的字体,简洁的排版:右上角刻着文心二字,中间则是两位情谊深厚且结为儿女亲家的作者——夏丏尊,叶圣陶老先生,下方印着三联书店的书章。
我本肤浅地以为像这样的大师写出的书籍会晦涩难懂,却不曾料想到在刚拿到书的那个夜晚,不觉竟入迷地读下了半本,直到深夜困意重重,才依依不舍地放下,酣然入梦。
《文心》究竟有什么魔力能把我吸入其中?答案是童趣。
书中没有模板性的所谓纯干货,但却处处隐藏着惊喜,有着如同杨红樱,郑渊洁笔下的一群孩子,还有一位教国文的儒雅父亲——枚叔,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为背景,将枚叔传授、孩子们求知的奇妙之程娓娓道来。读罢文章,倒像是进入一个孩子们在文学中追逐无限乐趣的纯真世界。
今日拿起《文心》再次回味,倏地对其中的第十三章——触发,感触颇深。这篇主要是以在外出差的枚叔写给孩子们的信件为基础展开的,我摘出了些观点,吐露自己的想法。
勿只把文章当文字读:书籍原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
曾有一段时间,我在读书时常常陷入深深的焦虑,急于通过一本书一篇文章快速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以读书的数量来给自己量化考核,可慢慢地发现,这种功利性阅读的模式,让我对文字越来越无感,往日那些好似有趣精灵的文字,仿佛一夜之间成为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我渐渐意识到,photoreading的阅读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人,速读带来的大信息量有利于我们去高效率地获取知识、快速地提升自己,但对于那些沉浸于书籍的意趣、把读书当作是与作者亲密交谈的人来说,这样的阅读方式就如同让他们作茧自缚一般,慢慢地失去了对文字的触感。
普通人都以为读书就是学作文:
在我看来,此处的“学作文”,完全可以类比这个社会中主流的读书观念——学以致用。
当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都趋之若鹜,只追求现实有用之物,而越来越忽视无用之意趣时,便出现了致富,养生,官场等类型的书籍跃居图书榜首的现象;当我们下意识地在标题党们提供的干货中贪婪地吮吸,以图快速汲取其中之营养成分时,丑小鸭们短期逆袭的文章就轻而易举地被刷上头条。
我们渴望变好,甚至可以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急切地渴望,所处的空间变化太过急剧,几乎每一位置身者都生怕被甩在其后,拼命追赶时代的脚步,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诚然,这是社会趋于快节奏、高速度发展的象征,但站在时代的快车上,我们就更不能忽视,在这样的发展方式、思维方式下存在的问题。速度越快,离心力也就越大,就拥有更大的脱轨隐患,当没有人为守护内心的一片净土而读书时,精神世界就真的随时可能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
我心里一直种着一颗种子,在看到青岛公交车上的老人们手捧一本书静静地阅读时,它悄悄地发芽——
那时的我多希望,月夜下的每一扇窗子里都能亮起一豆灯光,留一位温柔的母亲在床边给孩子讲一段动人的童话;那时的我多希望,在公园里的草地上,阳光洒在恋人们低语的耳畔,诉说着一句句动听的诗话;那时的我多希望,在每一列穿梭于城市的轻轨上,都能有一本翻开的书,让竭力打拼的年轻人,因为十个站台之间的一个故事,而更加相信梦想的力量。
走心的阅读让我们对生命有一种更清晰的认知,这种功用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带给我们富余的生活,但一个人灵魂的重量,生活的质感,难道不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珍宝吗?
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专从书上去学文学,即使学得好,也只是些陈言老套。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我们之中的大部分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是玩物丧志,而读书,且读圣人书,才算是唯一的正途。但在我看来,读书习得的文字更多的是文字,有时更像是是中考高考的一篇篇标准的范文,而对文字感情的培养是需要对生活中的细节有所触发,甚至是感同身受的。
记得在上小学时,语文老师让我们自由地记日记,把每天遇到印象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那时的我因为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作文书,写起来也就没有什么章法,倒也正是这种散漫无束,得以让我毫无顾虑地书写:从中午放学在学校门口亲眼目睹的一场车祸,到下午放学后跟小伙伴们一起到家,让爸爸教我们蜜汁煎蛋,从体育课上因为丢沙包而闹起的别扭,到几个人一起为儿童节精心准备的一次黑板报-------
每次把日记写完交给老师批改,都欢喜地期待着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孩童时期那种自豪感可是什么也比不了的。可能是由于我心思细腻些,便常常被老师夸奖,经历同一件事情,我写的就比同伴的更真切,也多了些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看法,直到现在才懂得,那是一种触发。
上初中高中后,千篇一律的议论文训练,让我开始越来越迷失方向,上了语文考场,作文十有八九都写不完,直到后来越来越惧怕,看到白花花的作文格子时就像失了声的哑巴,四十分钟瞻前顾后,竟生生凑不够八百字。因为遗失了文字的灵气,所以纵使心中有着非常强烈的感受,也不再有勇气去抒写,从此便没有了那种书写文字时的愉悦感和倾吐完后的畅快感,像一台机器一样麻木地搜集素材,机械地模仿高分作文的模板套路。
直到现在,脱离应试作文的圈套,十几天累积起来写了接近一万字的文字,看了很多书后,我才开始真正面向自己,有感而发,每天脑袋中的想法竟像小蝌蚪似的一个个蹦出来,因为书上的一句话便能生发起许多感触。
《文心》中枚叔在给儿子乐华的信中是这样讲解触发的: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到的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
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例子,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书是用文字写成的,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乐华很快就在生活洗衣服时有了灵感:
把衣服穿在身上,最污浊的是领和袖。因为污浊的缘故,洗濯时特别吃亏,每件衣服先破损的大概是领袖部分。
领袖是容易染污浊的,容易遭破损的,衣服的领袖如此,社会上的所谓领袖何尝不是如此!
我以为,只有这种触发才能真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换了无数件外衣,内里实则仍是前人所造的。无论读书还是写字,都不能缺少新意,一味翻来覆去地模仿,道路只会越走越窄,最后要么被堵死,要么失去上升空间。
文心,原是从“文心雕龙”中得来。但在细细地品读过后,我倒是更希望把它理解为——文者慧心。两位老先生用对教育的情怀、文字的挚情、厚实的积淀,诠释了教育家的风范。
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是把复杂知识讲解地生动易懂,平易近人,而不是以高深莫测来显示讲者的水平。想必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越经得起历史推敲的文字,越是质朴,思想本身就有足够的分量,再刻意地浓妆艳抹、转上几个弯,反倒会弄巧成拙,落入俗套。
《文心》带给我的思考还远不及此,无论何时,它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去无数次感染我。我希望,当四年后的我作为一位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时,给孩子们分享的第一本书,可以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