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边上的摊贩叫卖:本地新鲜桔子,10元4斤。
相比一直买的外来蜜桔,价格便宜很多。孩子听到叫卖声说买一点,我怕酸,于是询问老板可否尝一个,老板豪气地说当然可以。于是我挑了一个黄皮的剥开,掰了一瓣,淡淡的甜味之后涌来一股明显的酸,女儿尝了之后也觉得确实没有蜜桔好吃。于是娘俩在摊位前挤眉弄眼,用表情商量“走还是买”?女儿正转身,我还是拉住了她,说,都尝了一个,不买点好像难为情,然后买了10块钱。当时甚至想,如果实在吃不了,就用来泡环保酵素吧。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琢磨:如果没尝之前知道它的酸度,还会买吗?显然不会。可是尝了一个,就不好意思说不买了,如果走,怕被老板误会“爱占便宜”,为了证明我不是那样的人,所以违心挑了一些。
你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吗?比如办公室里,同事递给你一瓶饮料,为了“礼尚往来”,你甚至设置闹钟提醒自己第二天别忘了带些巧克力?我们总是在接受别人的一点好意后,认为有必要回报,哪怕这意味着要违背自己的初衷。
类似的情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悄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一方面,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另一方面,它也让我们在回报的压力下,会做出并不完全自愿的选择。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影响力》这本经典书籍里,作者是这么说的:
几年前,一位大学教授做了个小实验。他给随机抽选的陌生人寄圣诞贺卡,虽说他料到此举会掀起些波澜,但所得到的回应还是让他吃了一惊。回寄的贺卡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全是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他的人给他寄的。这些回寄了贺卡的人,绝大多数根本没打听过这位不知名的教授到底是谁。他们收到了教授的贺卡,一下子便启动了自动反应,给他回寄了贺卡。
尽管这是一项小范围研究,却指出了我们身边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之一﹣﹣互惠原理,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条原理指出,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也应当尽量回报。假设有位女士帮了我们的忙,我们应当也帮她一回;倘若有位男士送给我们一份生日礼物,我们也应当记得在他生日时献上小小心意;要是有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聚会,我们下次也务必记得邀请他们来参加我们的。故此,依照互惠原理,我们有义务在将来用送礼物、发出邀请等手段回报别人的好意。
本书作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他是全球知名说服力研究权威,多年执教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是该校社会学和营销学名誉教授。
本书讲述了隐藏在顺从行为背后的六大心理原理: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他告诉我们,由于别人的赠予,导致自身行为的偏差,做出了违背初衷的行动,是因为“互惠”的巨大影响力。
什么是互惠,简单来说就是,别人给了我什么好处,我也应该尽量回报。为什么它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都能发挥作用?在书里,作者描述了该原则的由来:
深刻烙印在脑海中的互惠原理及伴随其而来的亏欠还债感,在人类文化中十分普遍。阿尔文·古德纳和其他社会学家在对此深入研究后报告说,所有的人类社会都认同互惠原理。在每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里,它都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渗透到了每一种交换形式当中。著名考古学家理查德·李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互惠体系,人类才得以被称为人类。
互惠原理,源于文明的进步,本质是一种交换形式。它基于好处接受方内心的亏欠感,以及“如果违背,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的心理暗示来产生作用。
内心的不舒服,加上社交压力,足以让人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我们通常会给出比自己获得的还要多的东西。
这个原理在大多数关系中都是有效的,即使亲情、友情,如果你长期接受对方的付出和给予却很少回报,一样会引起不满。
了解它的影响力,有两个好处:利用它,帮助自己更好地达成目标;识别它,避免落入他人恶意设计的互换陷阱或不对等的索取。
如何利用它,更好达成目标?
1:先给予,再索取:在请求帮助之前,先提供帮助或价值。比如,你可以在同事需要时伸出援手,然后在你需要支持时,他们自然会记得你的好。
2:小礼物,大效果:小礼物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商业环境中,小礼物或样品可以增加顾客的好感,从而增加销售机会。
3:个性化你的给予: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兴趣,然后提供相应的帮助或礼物。这种个性化的给予更有可能打动人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互惠原理时,要考虑其道德边界,避免操纵他人的善意以获取利益,利用它的初心是发展更好、更健康的人际关系,而非恶意获得不对等的回报。
除了不利用它来牟取非正当利益,还应该避免落入他人恶意设计好的陷阱,比如商家的促销手段。具体怎么做?
1. 识破伎俩:当你发现别人用小恩小惠来影响你的决策时,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一场互惠的博弈。
2. 学会说不:有时候,拒绝别人的好意是避免互惠原则影响的最好方法。你可以笑着说:“谢谢你,但我今天要控制糖分摄入。”
3. 灵活回报: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好意,记得回报的方式和时机可以更灵活。你可以选择一个对你来说成本较低的方式,或者在更合适的时机回报。
同时,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互惠原理的负面影响,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强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这样在面对互惠原则的应用时,我们能更好地判断何时接受和何时拒绝。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感到有回报压力时,停下来批判性地思考这种压力是否合理。
3. 设定明确的界限:在某些情况下,明确地设定界限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回报压力。
除了上述的“先给予,后索取”的方式,“互惠原理”还有另外一种存在形态:“互惠式让步”,书中举了作者亲历的一个故事:
我在街上走着,碰到了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他做了自我介绍,并说童子军一年一度的马戏表演将要在本周六晚上举行,而他正在卖门票。他问我是否愿意购买5美元的门票。我可不想把大好的周末时间耗在看童子军马戏表演上,于是婉言拒绝了。"好吧,"他说,"要是你不想买门票,买我们几根巧克力棒如何?一根才1块钱。"我买了两根,但立刻意识到发生了点怪事:第一,我对巧克力棒没什么兴趣;第二,我喜欢钞票;第三,我正拿着两根巧克力棒傻站在那里;第四,男孩拿着我的钞票走开了。
故事里的男孩子先提出了一个请求,遭到拒绝之后退了一步,于是作者鬼使神差的满足了他。
男孩让步的过程,就是“互惠式让步”。
互惠原理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互相让步。第一条很明显:它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回应;
第二条尽管不那么明显,但更为关键: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于是人们都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针对这类形态的“互惠”,如何利用它更好的达成自己的目标,不妨学学故事里的男孩,在内心真实的诉求上往前一大步,当对方拒绝时,再退回到真实的诉求上来。
至于如何避免掉入他人恶意设计的请求陷阱,或负面影响,前文提到的方法同样适用,即:识别伎俩、学会说不、灵活回报;以及增加自我意识、培养批判思维、设定明确界限。
当你接受他人好意时,会感到有压力要回报吗?你是如何巧妙利用“互惠”来达成目标的?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更智慧地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