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我学习和成长,我会发现我和先生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一样的(依附形态),都是指责+焦虑+逃避。所以以至于我家的一些事情都被搁浅下来,都觉得是个事儿,但是谁都不愿意去碰,也不愿意去承担,可以说也没有能力去承担,但是事情终究是个事情,到必须处理的时候只是随便做了个决定,而不是成熟思考后的抉择。
上周带我和先生带女儿去办理护照,到办理的地点人不是很多,想着等办完三口人一起吃饭。后来办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当时先生就特别有情绪,说一些抱怨的话,我知道他是担心护照办不下来影响带女儿出去玩,因为他也想带着我和女儿去玩。(当时他是焦虑和指责)我是有觉察到这样处理不好,没有说话,当时觉得自己很镇静,可是这两天梳理其实我当时也是很紧张和焦虑的,我也担心护照不顺利影响行程,影响我们的计划,影响我们的好心情,还有担心先生会发脾气,会指责我。我还说了句指责先生的话,我说:“你看你怎么这么焦虑”。(我也是焦虑和指责),而当时女儿似乎没有看我们怎么解决,在那玩耍。后来还是办了护照,但是出了点小问题,工作人员提示如果影响签证后果自负,我和先生心里想必都是忐忑,结果先生饭也没吃,开着车直接去了单位,心情也不爽。其实当时我挺失望的,我想我们坐下来吃饭聊聊如何解决更好,想想方法,但是我还是没有能力说出来(不敢提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这时候女儿就拉着我的手不停得问:“妈妈,护照能来得及吗?”我能感受到她也特别紧张、焦虑和担心,当时我也给了她回答和引导(现想来这个引导说的有点多,因为我担心她紧张和焦虑),我重点想说的是: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孩子看着呢,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你焦虑,她就焦虑,你指责她就会指责,当然我想我们遇事不乱,成熟地去应对孩子自然也会放松地、想各种办法去解决。所以我们一直再说言传身教,其实这种影响无时无处不在,哪怕很小的一个细节。当然我们也不完美,我们也不是事事都小心谨慎。这是另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但是我们作为父母的想选择做什么样的父母比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更重要。
写到这里,我回忆起小时候和妈妈相处的几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是我大约五、六的年纪,爸爸被叔叔打了,妈妈带着我去找村子里的干部,记得是夏天,还是穿过农村的庄稼地,妈妈就像跑一样在前面走,我就在后面小跑着跟着,好像看着比我高很多的庄稼,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跑,磕倒了自己爬起来继续跟着,那会我特别害怕,特别紧张,因为妈妈特别害怕,特别紧张,妈妈还会哭。那时候感觉自己根本承受不了这种感受,就问妈妈:村干部能帮我们吗?妈妈就会哭,我又问:三姨能帮我们吗?妈妈说不知道。那会儿小小的我好害怕、担心和绝望。
还有一件事是妈妈在外面和村子里人吵架了,回来一边哭一边和爸爸说(我想妈妈那会相当没有力量),我就会在心里想:人家妈妈怎么那么厉害,我妈咋就不能呢?还感觉妈妈不敢也不会处理这样的矛盾。
回忆这两件事情,发现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也特别怕冲突,也不会处理冲突,也不知道怎么面对力量感强的人,我会紧张、惧怕。
想要孩子成为会解决问题的人,首先我们得做榜样,我也一直在学习,我知道一旦这种模式已经形成,突破是相当困难的,尤其力量不够的人,我也相信坚持定会有进步。与朋友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