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心理学认为,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是普遍存在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承认原生家庭对个体存在的影响时,也就“默认”了创伤的代际传递。
美国心理学家杰拉德·弗洛姆对创伤代际传递是这样描述的:“祖辈或父辈经历了许多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表情;我们有许多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或者恐惧等,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上述的“表情”,指的是表达情绪、情感。
意思是说,把几代人结合起来才能让我们(包括祖辈、父辈)知道自己在经历和体验着什么。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心理创伤在一代人发生了以后,会影响下一代,甚至影响下下一代。
那么,这种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现象怎么才能终止呢?
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尓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加藤谛三的《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简称《长不大的父母》)一书给了我们答案。
书中介绍了家庭创伤的产生是因为父母成为了家人依赖症的患者,并把自己对孩子的依赖误认作爱,这种爱使孩子痛苦一生。
这样的父母,其实就是长不大的父母,他们的内心依旧是一个爱撒娇、缺乏责任感,且依赖心极强的小孩,当成人的社会无法满足他们的幼儿式愿望,他们就把这些欲望投射到亲子关系,造成“亲子角色颠倒”现象。
在加藤谛三看来,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从不认真面对现实,并尝试解决问题,他们只是通过牵连孩子的方式来化解内心的冲突,结果不仅让孩子丧失了童年的快乐,还会给孩子的底层人格留下阴影,影响其终身,而且这种不良的相处模式代代相传。
今天的文章,我将结合《长不大的父母》这本书的内容,来具体说说如何终止家庭创伤。
1.长不大的父母,成为“家人依赖症”患者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啃老族”,说的是长大后有谋生能力,还要依靠父母养活自己的那些年轻人。
其实,还有“啃小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长不大的父母”。
加藤谛三在书中指出,小时候没有被爱过的人,即便长大,身上还是会残留着想任性撒娇、为所欲为的欲望,他们的内心依旧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而且,这样的父母在社会中无法得到能给他们带来补偿性满足的事物,比如金钱、名望等,于是他们便尝试从身边的某个人身上寻求补偿性满足,比如配偶,但如果配偶也无法满足后,他们就只能把目标放在孩子身上了。
也就是说,那些长不大的父母,很容易产生强迫式的恋子情结,导致自己无法离开孩子,进而成为“家人依赖症”患者。
比如,有些妈妈会和孩子说“只要你过得幸福就好了,妈妈怎么样都无所谓”,还有那些一直告诉自己“只有家人才有价值,只有孩子才有价值”的父母,他们其实是在逃避现实社会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现实,把亲子角色颠倒变成一种强迫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可见,那些长不大的父母,他们把自己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以逃避“我是一个缺爱,没有自信的人”的现实,而这也是他们依赖孩子的真正原因。
2.“亲子角色颠倒“是通过牵连他人解决内心冲突的方式
正常情况下,孩子向父母撒娇才是合乎情理的,但长不大的父母,会向孩子撒娇,而这就是“亲子角色颠倒”。
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他们依赖孩子的目的,是借助孩子来化解自己内心的冲突。
前面说了,长不大的父母,是内心缺爱,非常自卑的人,他们为了逃避自卑感,需要有人认同自己,于是他们只能把这个期待放在孩子身上。
只是这样的期待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孩子没办法时刻满足他们的需求。
正如加藤谛三在书中说的:“依赖性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一种自恋式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希望'自己'能得到夸奖,希望所有人都关注'自己'。”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父母已经丧失了把自己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的能力。他们的内心极度空虚,缺少存在的意义感。
就像前面说“只要你过得幸福就好了,妈妈怎么养都无所谓”的妈妈,其实是她自己无法忍受自我存在的无意义感,她需要依赖孩子,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可见,依赖孩子的父母,在把孩子作为化解内心冲突的一件工具。
3.父母长不大,孩子会受伤
当父母长不大时,孩子就会受到伤害。
加藤谛三在书中指出,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在面对与自己权力、力量、地位不对等的孩子时,容易表现出依赖、强迫、操控、隐形虐待、施恩图报、假性互惠等行为,而这些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其一,依赖与控制。
长不大的父母依赖孩子的背后,其实是控制,而这会导致“敌对性依赖”的关系,因为被控制孩子不会按照父母所设想的那般行动。
就像那些把孩子作为自己一切的父母,他们一边依赖孩子,试图从孩子身上寻求爱,一边会以“爱”的名义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话,当孩子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时,他们会特别愤怒,进而对孩子产生敌意。
与这样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内心是极其矛盾和焦虑的。
其二,隐形虐待。
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他们对孩子还会实施隐形虐待。
比如,当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时,他们为了缓解内心的烦躁,会说“不爱你了”或“不要你了”等威胁孩子的话,而这就是一种隐形的虐待。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就像猫虐杀老鼠一样——猫先设法让老鼠无处可逃,使其成为自己的玩物,然后再肆意欺负老鼠,很容易变得焦虑不安,没有安全感。
其三, 施恩图报。
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只有通过“施恩”于孩子,才能与孩子维持亲子关系。
因为他们不懂得怎样与人交流,所以只会和孩子说:“你跟其他人不一样,你很幸福。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不幸,而你过得多好呀。”
而这种喜欢“施恩”于孩子的父母总是试图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愚蠢”,所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自卑,自我价值感极低。
其四,假性互惠。
有些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还会向孩子吹嘘:“我讨厌脑子不好使的人。"同时,他们还会不断向孩子强调,并让孩子觉得“我是一个脑子不好使的人”,使孩子陷入“如果不依靠父母,就活不下去”的境地,而这就是一种假性互惠。
其实,这样的父母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无价值感、焦虑、对爱的饥渴感、无力感、在社会上的自卑感等等,而和这种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很容易自我怀疑和自我厌恶,进而失去自我,最后也成为一个不自信的人,这就实现了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
4.父母需要真正成长,才能终止家庭创伤
正如很多人说的,父母并非一生下来就是父母,也不是获得了父母的身份就会变得成熟有担当。
而要终止家庭创伤,就需要父母真正成长。
首先,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因为意识到问题,就是改变的开始。
长不大的父母,如果想终止家庭创伤,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是存在问题的。
就像加藤谛三说的:“许多人其实在心理层面还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或母亲。但在现实中,这些人却结了婚,在肉体上成了他人的父母。”
所以,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要理解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在育儿时是幼稚的,这样才有可能终止家庭创伤的延续。
其次,父母敢于直面内心的冲突。
那些长不大的父母,其实是因不敢直面现实而选择退缩,不敢直面人生的战场而选择退缩,所以,如果他们想要改变,就要鼓起勇气直面现实或真相——“我无法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赢到最后,我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
当然,这个很难,但却是值得的。
再次,父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我成长。
当长不大的父母能够直面真相后,就需要走出家门,踏进真实的现实社会中,进而实现自我成长,因为他们要把注意力从家中移开,这样才能不再依赖孩子和控制孩子。
当他们与孩子之外的人建立关系后,就会体验到被认可、被信任,以及被爱的感受,这样他们的心就不再那么焦虑和空虚了,而这就是自我成长。
当然,作为成人的子女,如果父母不愿长大,就要想办法逼迫父母成长——离开父母,然后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学会享受人与人的不同,进而获得幸福。
写在最后:
父母不止带给我们爱,还可能带给我们伤害。
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并不是真的把家人看得很重要,而是为了借由家人来满足自己的幼儿式愿望。
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些,他们的孩子一定可以成长得更加健康,不仅如此,父母自身也能实现进一步的自我成长。
如果你是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如果你是成人孩子,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伤害,《长不大的父母》这本书可以帮你找到痛苦的源头,进而过好自己的人生。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