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讲授「演讲」的书籍和课程有很多,讲授「培训师」的书籍和课程相对较少。以前,我认为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细分析下来,区别还是挺大的。
演讲一般的时长较短,十几分钟到一个小时是最常见的;培训一般时长较长,几天的培训也是很正常的。
演讲一般就是讲师在讲;培训一般会有更多的互动。
演讲一般是讲师做到最好,听众各取所需;培训一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希望培训结束后学员至少达到某种程度。
所以,培训师并不容易做。作为培训师准备一门课——注意,是一门「课」而不是一次「演讲」——是非常考验功力的。
我参加的培训师培训TTT(Train The Trainer),将培训师的养成分成了三个部分:
- 编:课程开发技巧
- 讲:培训授课技巧
- 秀:PPT演说技巧
本文简析第一部分——课程开发技巧。
1. 构建课程逻辑
课程逻辑是一门课程存在的理由,是学员为之买单的理由。可以说,课程逻辑是培训师在设计一门课的时候,必须首先去想明白的地方。课程逻辑充分体现了,以用户(这里是学员)为中心,而不是以讲师为中心去思考问题。
课程逻辑的起点是学员的需求,终点是课程的学习目标。根据学员的需求,来设定学习目标,从而选择和组织必要的内容,设计课程。
学员的需求,是需要进行学员调研的,而不是讲师在脑子里面自己琢磨出来的。如果说了解学员需求有什么要诀,那就是两个字:「具体」。需求越具体,培训效果就越好。了解学员需求常问的4个问题:
- 你打算学习什么?
- 主要打算应用在什么场景下?
- 学习主要为了改善哪个工作行为?
- 你已经有哪些相关知识?
总结成一个需求表达式就是:
为了在「问题2」的场景中,把「问题3」做得更好,需要学习「问题1」。
而第4个问题,是对学员现有知识层面的了解,了解清楚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了解清楚需求,就可以归纳出培训的目标,可以用如下学习目标表达式:
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能够学会/理解/……,改善/完成……。
这个目标,培训师必须在准备课程的时候,用大字写下来,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只有这样,课程的准备才能有的放矢。
2. 界定培训内容
确定好培训目标后,就需要准备相关的内容。这时最好的方式是采用自我头脑风暴的方法,把所有自己读过的,学过的,想到的相关内容,都写下来,构建一个课程脑图。
你可能需要一个大大的笔记本,或者一叠便利贴。便利贴的好处是方便后期整理和重构内容。大笔记本的做法也是类似的,你可以采用Flow-based笔记的方式来记录你能想到的任何相关内容(可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如何用好笔记本》)。
课程脑图一开始要求的是广度,所以需要开拓思维。可以从经验,理论,思辩,创新这四个方面去扩展内容,也可以针对自己写下来的每一个知识点,做推演,想想学员可能会提什么样的相关问题或者质疑。讲课的时候老被学员的提问难住,总不是什么值得开心的场景。
除了知识点的广度,还有深度。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能用一两百字来清晰表述。很多知识点,我们或许自认为已经知道了,或者在哪本书上或者哪篇文章上学到了,但如果让我们复述出来,往往会立刻被难住,只能回头看原文或者磕磕绊绊或者遗漏一些重要信息点。我们总是会高估自己的复述能力。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对罗胖的讲话水平更加佩服!
锻炼自己的复述能力,我有两个方法,接下来是干货放送时间。笨办法是把经典的语句直接背下来,看起来很笨,但很有效。我用的方法是看明白原文之后,尝试复述,利用手机上的语音输入法把复述的内容记录下来。你如果像我一样也是语音输入法的重度用户,你就会知道,语音输入法的标点依靠你在一句话中的停顿来标注。你如果讲一句话的时候磕磕绊绊或者夹杂着嗯啊的口头语,语音输入法出来的文字也必然会如实记录你的嗯嗯啊啊和一堆无用的标点。所以,经过多次练习后,当你不看原文,能用语音输入法一次性完成一段文字,不用二次修改时,很明显,你的这段文字的复述水平已然及格了。
我们把所有的课程相关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准备好了之后,接下来的动作就是做减法了——筛选必要内容。
刘润说过他做专栏的每一篇文章的生产过程:先收集2万字的内容,然后删减到3千字,然后再删减到1800字,之后录制成音频。
准备一门培训课程,也需要做同样的删减操作。聚焦,只保留必要的内容。还记得前面我们讲了解学员需求时强调的「具体」么?必要内容的筛选就是为了具体的应用场景准备的。
保留必要内容,可以通过问自己两个问题来执行:
- 不讲这个内容,学习目标是否能达成? (看,前面定义学习目标多么重要!)
- 这个内容是否可以重构到别的内容上去?
第1个问题不需要多做解释,这里重点讲解第2个问题。
我们说「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本质原因是没有践行,或者说,没有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培训课程的目标要求必须让所有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达到一定的能力。所以,培训师就必须通过设计课程,重构内容,将具体的知识点重构到实际操作上。具体到操作步骤上,学员才可以更加方便的把培训内容「用起来」!
最后,是案例。案例很重要,之前我在《实例解析高手演讲》中,用刘润的例子做过很好的说明。
3. 编写课程大纲
我们把课程必要的内容筛选出来后,可以重构出内容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关系是,一个知识点,由多个澄清知识点的内涵模块来诠释。多个内涵模块之间互相独立,并完整诠释该知识点。而编写课程大纲就是把这些逻辑关系写下来。
如果前面的功课做的足够好,这一步基本上是水到渠成的了。
至此,一份简单的不加修饰的课程大纲PPT就准备好了,当然离着能讲还有一段距离,这就需要等第二节课「培训授课技巧」再做学习和解析了,敬请期待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