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备课到底备什么》之“肖培东关于《祝福》备课与教学手记”读书笔记
昨天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肖培东老师的《祝福》备课与教学手记,但因为所有带队老师的外出活动就没来得及写点什么,刚好今天上午学生在考试有时间,就又看了一遍,收获良多。
1.好的备课,素读教材永远是第一步
王君老师说:“备课,读教材永远是第一步。老老实实地读,扎扎实实地读。素读。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不要任何外援,只用自己的眼睛去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判断。”读罢此文,我想我在肖培东老师身上真的看到了什么是“素读教材”,什么是“扎扎实实地读”。
他说在备课时他想讲的有很多,鲁镇的三次“祝福”,很精彩,想讲;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很入神,想讲;四婶三次禁阻祥林嫂碰祭器的呵斥很关键,想讲;失去阿毛后的三次自责催人泪下,想讲;鲁四老爷三次“然而”“可恶”空白中有深意,想讲。还有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长工的“三句对答”,鲁镇的四场飞雪,五张神奇的账单,祥林嫂的眼睛,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半副对联,文章题目的“祝福”,甚至是祥林嫂跨着的破竹篮,乃至祥林嫂放置在岸边的淘米盆……
读着这些文字,惊讶,佩服,复杂……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我从来不知道素读教材原来可以解读的这么细致,这么深刻!这一刻,我深深地理解了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深深地明白了肖老师的课为什么总是这么精彩了,这么活这么地浑然天成了!现在回想起来甚是惭愧,我怀疑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假备课,我想这些都是只能望其项背的,当然也是我今后努力、前进的方向。
2.好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而展开的
肖老师的做法令我深深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了。懂得了什么是落到实处的教学。
肖老师在上《祝福》时,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问了学生一个问题“《祝福》这篇小说近万字,你都读出来什么?”,有几个学生回答了,但肖老师马上就发现他们的回答强于思辨说理,对小说的情节和细微处关注不够,扫描学生的手头文章几乎没什么圈圈划划的。他认为阅读,是要有痕迹的,论说的深刻不等于细节的入驻。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读懂鲁迅作品,还是要“读”字当先。
于是有了后面让学生慢慢的读的情景。这一读就读了15分钟,而整堂课只有45分钟啊,一堂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啊就在学生的读当中来,注意这是一堂全国性质的公开课。我想肖老师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强的心理素质,多么的自信,才能如此从容、淡定,成竹在胸,最后这堂课成功了。这让我想到了武术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这也让我想起他说的一句话,“教学永远不是一个赶时间的推进,因为,我们是为学生的学而来的。”
3.好的课堂,没有多余的东西
肖老师说,“课堂,最怕没有意外,好的课堂,更必须要有多余的东西。”生动的课堂,是个危机四伏的地方,学生是个独立的个体,文本是独立的文本,每个阅读是独立的阅读。真正的课堂是会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这种独特就会衍生出预设外的珍贵的“多余”。而我们教师就要在各种不在教学预设内的“多余”中去清醒判断,敏锐扑捉,掘出珍奇。
在《祝福》这堂课中,肖老师问学生的初读体验时,有个学生如是回答“我读出了在这个封建社会中,祥林嫂虽然有反抗,但最终屈服。不过他屈服的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打击, 所以说最后就去世了。”肖老师在听出情节、主旨、读者态度基础上,追问到:“你用一个'去世’这个词来说祥林嫂的死亡,原文中是怎么说的?”然后一起分析,鲁镇上的人,对祥林嫂的离去,是不用“去世”来说的。短工先说:“老了”,然后淡然地回答说“还不是穷死的”,四叔呢,更是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 ——这可见是一个谬种!”对生命的漠然冷酷甚至诅咒尽在其中,祥林嫂如草芥般的存在也就刻画得形神兼备了。他自觉地用“去世”解说死亡和离开,可见其对小说底层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了。让听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的加深了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所以说,这一追问多而不余。
课堂,是风轻云淡还是波澜起伏,一切都源于我们的眼睛和心,而语文老师最怕的就是缺少发现和捕捉意外的眼睛。我们的眼光,既要落在文本的细微处;又要在课堂的时空处流转。既要能在静止的小说文字里读出生动、准确选择好文本的教学点;又能在动态的教学推进中看到价值,敏锐生成教学的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