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杰作》由于和伟与郭麒麟搭档主演,观完全片,有种荒诞却又极具现实讽刺感,这种种条条的荒诞场面超乎我的想象,却又在每一天的现实生活里上演。
于和伟饰演的马寅波是一所重点高中的语文老师,爱好文学,他坚持不懈,写了三十年书,就投了多久的稿,却始终无人问津。在文学这个圈子笔耕不辍,你说他毫无人脉其实也不是,他任职的高中校长是他的同学,投稿的杂志社编辑是他大学文学系的师兄。要说没有编辑赏识他的作品,是因为他野心太大,但他的目标从来都是只要能出版,小杂志社他也投了,但就是屡遭退稿。
直至儿子马墨因偷拍女生而不小心坠楼,引起热议,学校老师同学们开始怀疑马墨耍流氓。学校领导为名誉着想,将其认定为自杀,但仍平息不下儿子为何在女生宿舍坠楼的丑闻。于是马寅波为了自己名誉着想,替儿子写了一封愤世嫉俗的“厌世遗书”,不料儿子因此一炮而红。
各路媒体都来采访,想要探究一下这个高中学生为什么会厌世自杀?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件事被各方报道,热度与流量就上来了。
马墨成为炙手可热的少年作家,学校将躺在床上还未苏醒的马墨纳入作文比赛的名额,获得第一的学生说:“如果马墨参加这次比赛,她愿第二。”而马寅波的生活也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曾经投稿被拒的出版社老总亲自找他签约,想要代理马墨的作品,而马寅波则开始借子之名逐梦文学圈的道路。
在流量热度居高不下,以及出版社的大力包装,由马寅波代笔,马墨署名的《少年的你去哪儿了》销量爆棚。曾经屡被拒稿的马寅波,利用儿子的谎言和噱头,销量轻松百万。
这种荒诞的剧情,各种高能。但这就是现实,也是文学圈的怪事。没有人真正在乎,一个作家写了什么,没有人真正在乎文学,他们只在乎人设,他们只在乎热度。
在这个网络信息高速飞升的时代,聪明的人总是先一步想到,这个时代的特色就是流量为王。抓住流量抓住热点,就能抓住成功的机会。大家都为了流量煞费苦心,自诩清高,自诩文学的艺术家,被流量裹挟,被虚荣心蒙蔽了双眼,逐渐迷失了自我。
电影的高潮,马寅波“父凭子贵”,虽然书是自己写的,确实让他尝到了流量的甜头,寒窗苦读无人知,一朝中榜天下知。正当得意自己走上人生巅峰时,儿子醒了,一切又仿佛又要脱离了轨道。流量的红利他已尝到,他不想就这样放弃。于是想出了以儿子的名义写书,这一切遭到了妻子的反对。马墨从此封笔,这也就断了马寅波的成名梦。
妻子对于他疯狂的行为无法接受与他离婚。而这之后他仿佛陷入了魔怔,他以
为人们认可他,是因为重视他的才华。却不知道观众只是因为他儿子的噱头够火,观众需要的只是代入感,少年天才笔锋老练,这才是观众需要的反差。
当他逼着出版社给他出书,出版社都没理会他。认清现实后,他决定自己出书,他不相信他出书后会没人欣赏到他的才华。书出了后没有人关注,反而当初在他庆功时陪酒的一个女人,她连话都讲不清楚,却以写玛丽苏出的书火了。在这强烈的对比下,马寅波彻底放飞了自己,他花钱雇人买自己的书,买数据,买流量,炒作自己。结果被人以扰乱市场秩序给处罚了。
各种抓住流量的自媒体人,对此次事件评论,更有甚者对比了两本书,都说风格接近,仿佛同一个人写的,大家更偏向于两本书都是其儿子马墨写的。都说他为了出名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愤怒的他跑到儿子的学校,想让儿子澄清,儿子还未说话,却被之前自己撒谎的录音给证实了,他的稿子是他儿子写的,而自己成了抄袭者,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斯文败类。
谎言出自自己的口,哪怕已知是假的,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了锤死自己的重要证据。愈演愈烈的舆论,打造得沸沸扬扬得人设,包装时代掩盖了太多的内容,也让世界有了太多的迷惑和缺少了太多的真实。
电影通过跌宕起伏的荒诞情节,揭露了社会乱象,观众喜欢的并非是内容和本质,而是被人包装出来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