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量增加曲线
数据来源:酷传
时间点选择意义,按简书版本更新日志和简书大事报的事件整理:
2014年10月13日,简书app 安卓版上线。
2014年12.03日起有一系列的产口更新行为,如搜索功能上线,新界面调整,黑名单,消息提醒
12月10日 简书app iOS版全新上线。
2015年1月30日 进一步确认产品定位,从「写作阅读平台」更新至「基于内容分享的社区」
2015年3月4日 网站专题界面UI全面改版,后续15年04月09日开通打赏功能,15年04月22日举报功能
2015年5月29日 简书app 安卓版支持写作功能
2015年7月10日 简书app iOS版简信功能上线;简书网站新版简信上线
2015年8月5日 简书app 安卓版简信功能上线,子评论功能上线
2015年9月30日 网站支持插入视频,回收站功能上线
2015年11月22日 简书app 安卓版UI全新改版
2015年11月24日 简书app iOS版关注对象化全面升级
2016年1月8日 简书app安卓版关注对象化全面升级
2016年01月19日 简书时光机
数据的完整性待考订。
问题一:.如果在当下阶段,你来负责简书的用户增长,你重点会考虑通过哪些手段来实现增长,原因?
按目前下载量的曲线。个人认为它的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下载量在激增,虽然中间也有短暂增长速度减缓,但整体趋势依然是在向上增长。简书的产品定位为内容分享社区。那么他的用户群同时要产生价值。让另一部分的使用者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面进行资源的交换,或者是资源的分享。这样他的商品才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基于这样一个商品定位,和产品周期的情况下。考虑需要加强两方面用户交叉吸引。
产品价值创造者。这一类用户所索取的产品价值可以从心理层面和物质层面两方面考虑。
心理层面:
例如用户写出来了文章,分享了自己的思想,故事。基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既然用户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故事放到这样一个开放的社区上,那么他个人理应也会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他在心理角度就会去寻求一种崇拜,关注,和理解。我们基于她的这种心理需求。就可以考虑将文章的展示机会更多元化,曝光度也增加。可以提供一个他和读者之间的更多的交流机会,不单单是以书会友,以文章来交流思想和感情。而是可以更多元化的接触。同时别人对他的关注度不仅仅表现在文字留言上面。如果他收到的回馈可以通过声音,视频等更有冲击力的表现方式来更真切的感受到,那么他的心理满足感将有可能更大的膨胀,从而刺激他的写作灵感。更愿意在这个平台上去写去表达。留住一个人的心挺重要。
物质层面:
目前已经有打赏。但是打赏的金额是不对外显示的。如果大胆的去想象一下,在他人看到这篇文章,大家纷纷打赏而且金额都比较高的情况下,他也会去考虑一下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样的价值,吸引了这么多的人,他做为一个文章阅读者是否刺激到了他的心灵?他会对文章的关注度更高。说的比较物质一点吧,人还是对金钱这个词还比较敏感,真真切切的体会。有时候刺激的不仅是眼睛而且打通心灵。同时在这样的前提下,假设之前是给予打赏的人纯阅读的角度。那在这样一种刺激感,他的角色是不是也有发生转换的可能性?从给予打赏变成被打赏。用户有双重的身份,都有输入也输出,那对于产品的粘性,应该会有增加。
在网络中也有一部分这样的人。他们的感觉怀才不遇,伯乐难求。他们人脉资源匮乏,但是文章真真切切很好,想出书但是没有出版社可以帮忙,有媒介可以向外推广。那么简书做为一个社区是否可以再扩大一下业务范围,对有这部分需求的用户,帮他们来推广甚至是联系出版社出书等。而且也将有可能带来用户的交换。出版社那边有些可能是只走线下没有走线上作者,那我们可以将这一部分的用户再开发出来,引导他们从线下出版社,走到线上的简书社区。而且线下的作家应该也会有自己的粉丝读者。也可以通过作家的名人效应,告知他们我的相关作品会有线下走上线上。那么他的粉丝读者也会从线下走到线上。整个使用人群就扩大了。它的品牌效应知名度也会将线上和线下逐渐的去打通。
纯粹的产品价值使用者。还是从需求分析入手,这类人的需求点是什么呢?网络中深藏一些对阅读有需求,但是对他阅读的口味还没有完全的定性。或者说它寻求的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看东西非常广,但是很散不系统,而且也不愿意投入一定的成本。那么他就需要这样一个开放的社区来包容他的阅读欲望。他所带来的只能是单一用户,而且是属于索取型的。这类对于app的粘性不是特别大。但它的用户群体基数是大的。那么可以考虑先从引导他们来树立一种阅读的习惯。产品可以每天推送给这类用户一些读后感,交流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文章,即使这样也不能刺激他来在在平台上面长驻。那至少可以让他在想获取的时候想到简书,这可以是他的资源索取库。
问题二:该产品在未来半年内,可能会面临到哪些问题和挑战,为什么?
竞品层出不穷,例如移动阅读类产品,像微信读书,掌阅,豆瓣阅读等,移动写作类产品,像writer,zine等
简书的产品定位中即有阅读又有写作。等逐渐寻求这两点的平衡,产品内容做得过广而全,精品特点就可能缩小。
看网络中简书的负面评价中,有这样的情况,写作为主用户,感觉简书的编辑器功能就略显单薄,读书为主的用户,那简书精品内容相对匮乏没有大家大作,小清新和零散的文章更多一点。虽然他也有专题也有连载。有些内容也较平民化很接地气的,但同时亦也没办法提高个人文章的档次。若后期进行市场细分,将面临其它专业平台瓜分用户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