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心理学家比昂说:“关系的本质,是谁在制造焦虑,谁在容纳和化解焦虑和压力。”按说,父母应该是心智成熟的一方,应该是承受并化解各种情绪的一方。
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生理上成年了,心理上还是个巨婴,需要向孩子索取情绪价值。
真正成熟的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不把孩子当作情绪的“垃圾场”
作家刘继荣曾自述,她曾经有一年多,每天都当着儿子的面不停地抱怨:
抱怨上班的难,以及老公常年在外,她操持家务的累。
她说完是畅快多了,可儿子小小年纪,却变得消极悲观,一度感慨:“我没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来,人生太苦了……”
如果父母把孩子当成情绪的“垃圾场”,孩子很难活得积极快乐。
绘本《可以不去工作在家陪我吗》中,有一段很温暖的对话。
孩子问:“妈妈,你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为我吗?”
妈妈回答:“不是的,宝贝。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是辛苦的,不论谁做都会辛苦。就像柠檬是酸的,不论谁咬一口,都会觉得酸。”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疲惫、压力、苦楚。
可是生活纵使有再多不如意,父母也不应该把负能量倾泻到孩子身上。
为人父母最大的善意,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阳光,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2. 不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不被理解的少年》中,有一个叫NG的六年级女孩。
一直以来,妈妈对她的成绩,都有着病态的执念。
每次考完试后,许多家长都会到处说自己孩子考了多少分,NG的妈妈回来却说:“你考了这么点成绩,我都不敢说。”
NG平常只要一玩手机,或者成绩下降,就会被父母冷落,或者辱骂。
长期以来,女孩不仅抑郁、自残,有一次和妈妈吵架还直接从三楼房间跳了下去。
见过不少父母,以“为你好”之名,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断地把焦虑的负面情绪传给孩子。
却忽视了,那个被父母焦虑裹挟的孩子,内心正在一点点坍塌。
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中,张凤侠就曾掷地有声地告诉女儿:
“啥叫有用?生你下来不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
在妈妈松弛淡定的心态下,女儿文秀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为人父母,千万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承受双倍的压力,束缚孩子的成长。
3. 自我赋能,提高自身能量
一个朋友曾讲过自己的经历:
她儿子高中开始住校,她每天担心不已,不停地给他发信息,叮嘱他注意身体,好好学习等。
可儿子青春期本来就有点叛逆,加上学习很忙,经常对她爱搭不理的。
她就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忍不住地对儿子发火,母子俩经常一言不合就开始吵架。
后来,她决心不再把关注点放在儿子身上,她每天按时上下班,回到家就做瑜伽、追剧、养花,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格外充实。
只有每天睡前跟儿子通个电话,聊一聊学校发生的趣事,对学习绝口不提。
一个月过去,两人关系越来越好,儿子还把她当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父母只有先关照自己,时常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能量,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内核稳定的人。
如此,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带去温暖、积极的力量。
想起纪伯伦的一首小诗: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而不是你的想法……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应该成为父母情绪的照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