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承袭宋代的制造工艺,陶瓷、棉纺、印染、冶炼、铸造、耕种、制糖、制盐等产业都非常繁荣,出现了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茅元仪的《武备志》之类的工艺技术的丛书,使技术应用和推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倬云总结道:“综合观察明代中国的工艺水平,盱视当时的其他文明,可谓遥遥领先。”
但是中国的手工业如此繁荣,中国却未能进入欧洲后来出现的工业化,又是为何?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谈到原因有三:
其一,中国人口数目庞大,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于是很少考虑使用其他能源用以节省劳动力。中国一直以人力和畜力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虽然也有水力方面的使用,但使用不广。明代的煤炭也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始终未能尝试将热能转化为动能。
其二,明代的产业分工细密、环节众多。固然,分工协作使每个工序的专业化达到极致,但是却缺少全局全貌的产业流程和分工协作方面的设计。这种分工也造成了另一个局面,生产单位的破碎。每个生产单位往往是一个家庭作坊,却缺乏规模化的统合者。没有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便无法形成产业资本,投资开发新的技术。中国虽有商业资本,并不缺乏大商贾,但是这些商业资本未能及时转化为产业资本。
其三,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与生产事业的脱节。虽然明代天主教传教士从西方带来了大量的工艺和技术方面的知识,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仅仅是将它们作为知识加以总结,并未在产业界进行传播和应用,未能使中国的工艺进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