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时间当朋友》的书中,李笑来老师列举了几个在心智上容易表现出差异的问题:
1、上司真的很愚蠢吗?
2、你真的那么优秀吗?
3、兴趣真的那么重要吗?
4、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吗?
今天我先对第一二个问题谈谈我的读后感。
摘抄:
于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那些不停地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只不过是在用”上司很愚蠢“做为自己偷懒的借口而已 --他们的可笑与可悲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既然上司那么愚蠢,他们又为什么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为那个愚蠢的上司打工呢?那些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很愚蠢“的,因为,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就在爱莫能助的时候选择离开公司,自行其是。
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是,或者你自己清楚自己干脆就不是,那么猎头还是对你没什么用处--因为你听信他的话很可能会让你走入另外一个困境,因为有的时候换一个环境意味着放弃过去所有的积累而彻底重新来过。
感想:
上面的两句摘录都和思考有关。
不会抱怨的人跳出问题本身,没有过分关注问题对自己带来的影响,而是思考如何一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转化成思考的过程。
被猎头相中的人在想要跳槽前,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评估,做到心中有数,正确认识自己。
有的时候我们不会做太多的思考,只是被表象迷惑。忘了我们应该对其本身进行客观的分析。
遇到问题大多只是在大脑里想一下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却缺少了对问题的客观分析。只是专注于解决这一个问题而不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我们可以在纸上把问题写出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如说这个问题,它所对应的现象是什么?你能否解决这个现象?要解决这个现象需要采取的方法?需要用到的什么工具?然后再加以整理。就是把解决这个问题转化成一种思考的过程。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同时又解决了其他潜在的问题。
"正确认识自己"是从小强调到大的话。可是又有多少人正确认识了自己呢?我个人的观点是这句话还缺少后半句,"认识自己的缺点"。
不是一直强调发现优缺点吗?到你这里怎么变成了只发现缺点了?
缺点可以转化,而优点转化成什么呢?让优点更优秀,还不如让缺点转化成优点更有意义。我们的大脑有主动避开缺点的机制,所以改掉一个坏习惯不容易,而且过于强调优点会弱化我们对缺点的重视。
如果不发现自己的缺点又怎样?
以前我不仅希望自己很完美,同时也希望我做的事一样很完美。所以老师布置了作业,我会用大半的时间思考我要怎么做才能完美的完成作业。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是想不出来的,这就导致了快要交作业了我还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这可能也是拖延症的一种吧(一用希望完美的拖延症?)。反正到了最后期限我才会开始做作业。可是这个时候已经不管方法是否完美,只要能完成作业就可以。,这时候的作业质量也是最低效的!!
如果我一直认识不了这个缺点,那么我会浪费很多时间,并且养成其他的坏习惯(拖延症)。
以上都可以概括成思考的力量,思考解决问题,思考认识自己。思考是拉开心智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引用作者的一段话——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做法:
1.总结自己的缺点,想想在平时怎么可以避免这些错误。可以在容易犯错误的地方用流程清单来避免。
2.遇到问题时把问题写到纸上,从这个问题的背景,涉及到的工具等具体分析,之后在想想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