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如同珍馐佳肴一般色香味俱全。为什么同样的食材和调料,优秀的厨师可以烹制成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而拙劣的厨师做出来却味同嚼蜡,究其原因,是因为优秀的厨师通过精湛的技艺可以将原材料烹制得不俗。
同样,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应该从写作一开始的取材环节就对材料进行我们自己的加工——即赋予别人也会用到的材料不一样的感悟。
我们在进行写作所用到的材料,很有可能别人也会看到、用到,那我们就放弃吗?答案是否定的。写作本身就是沧海拾珠,切不可因噎废食。
除了合格的遣词用句以外,我们还需要熟练运用以下两点来将材料写出一篇文章。
一、赋予材料以浓重的感情色彩
我们在选取材料开始写作的时候,往往是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的。正所谓“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与内”。一则材料不止我们会看到,别人也会看到,这就是“同于外”,而“异于内”即我们在看到这则材料时的内在情绪不同于别人。
譬如同样写桃花——
白居易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桃花灿烂盛开,一幅生机勃勃的的画卷徐徐展开。
李商隐写道:“春风为开了,却拟笑东风”,桃花又成了一个“得意负心”的形象,面目可憎。
桃花这个意象在两位诗人的笔下就给了读者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赋予了材料不同且浓烈的感情色彩。
人的外貌有可能相似,但情感绝无相同,这是区分写作者的写作趋向的重点,也是彰显写作者自己的写作特色的途径。
登山则豪情万丈,小天下而看风云
临海则心生澎湃,目无尽而听潮声
我们在运用材料写作的时候,如果能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情感即将迸发,那我们的文章就会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不落俗流。
二、生活中的体验附加和适当的想象
身不历,目不见,自然无感;身已历,心不入,感触不深。
当我们拿到一个可以用来写作的材料的时候,首先要揣摩、体味这个材料我们将要表达的内涵或者思想,再来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进行写作。
自身没有相应、相似的经历,是难以通过材料把我们要说的话说出来。
一个中学生写官场风云,势必艰涩且漏洞百出,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一个家庭主妇写异域风情,她只能在图片里寻求写作的灵感,自然空洞无物。
就拿前段时间大热的《人民的名义》来说,作者周梅森不仅把腐败与反腐败的的斗争描写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把每个人物的内心写的活灵活现,仿若真有此人。这部剧的火爆暂且不提,周梅森作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他笔下的反派人物也是有血有肉,与他人千篇一律的反面形象大相径庭。
这就得益于他的一段政治生涯——市政府的副秘书长,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大大小小的官员,为他后来的政治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样,在写作的同时加入自身的的经历体验无异于给文章增色不少,避免了内容空洞和言辞生硬,也会更具自己的特色。
讲到这里,有的朋友发问了,难道我必须是写自身经历过的才可以吗?写没有经历过的不可以吗?
事实上,有很多优秀作品的作者确实并非是写自身经历,但为什么仍旧写的生动呢?
无他,皆是因为他们善于观察其中的细节,再辅以适当的想象,写出与自己经历无关的文章亦非难事,作家经常出去采风便是这个道理。
一篇新媒体文章,大多要由材料支撑框架,自身情感是为灵魂,自己的经历和适当的想象润色丰盈文章的血肉,如同人一般,有血有肉有骨骼有灵魂方能行走自如,文章亦是如此。
余生烬谈写作系列第一篇,希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写作心得,以期共同进步!
梦想不歇,笔耕不辍
最近余生在忙着出差,好久没有更文了,向等待的朋友说声抱歉,同时也希望能够交到更多的笔友,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