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会见到,家有两个孩子的父母,总会不自觉地把这两个孩子进行比较,说“妹妹比哥哥更听话” 或者“姐姐比弟弟更爱学习”之类的话。
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当然也会有缺点。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克服这些缺点,有时候就会用兄弟姐妹的优点来“刺激”他。
但是,这样做,真能激发孩子的好胜心,从而改掉缺点吗?其实并不见得。
在《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让孩子之间互相比较,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即使是为了鼓励,也容易让孩子受伤。
在讲“不能拿孩子作比较”的原因之前,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当你被别人拿来比较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请你体会一下,当你听到下面这几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为什么同样是孩子妈,人家谁谁就能事业家庭两不误,而你呢?”
“看看人家谁谁多会做菜,哪儿像你,做菜就像是下毒,咸都咸死人了!”
听到这些活,你心里会怎么想?会不会也觉得很受伤呢?
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当父母对孩子说,另外一个孩子有多么多么优秀,让自己多向对方学习时,同样会让这个孩子感觉到很受伤,但也会更加讨厌那个比自己优秀的兄弟姐妹。
有一次,在小区里就见到这样一位妈妈,她夸奖姐姐比妹妹更加懂事有礼貌,批评妹妹只顾着自己,让她多跟姐姐学学。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拿孩子作比较确实不太好,但就是忍不住怎么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把事实告诉孩子。
也就是说,把你所看到的、喜欢的或不喜欢的以及这个孩子的一些行为,都可以描述出来。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对孩子说:“都这么大个孩子了,吃个饭怎么掉的哪都是,还没有你弟弟吃饭干净,。”听到这样的责备,孩子很可能会想:“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只喜欢弟弟。”
但如果我们换另外一种说法:“你的衣服撒上饭了。”这时孩子可能就会知道是自己不小心撒上的,然后给擦干净。
这就是说明事实,我们只把我们看到的告诉孩子,不需要拿另一个孩子来做比校,孩子自然就会知道该怎么做。
我们看到,拿另一个孩子作比较,很容易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另一个孩子身上,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行为上面。而我们原本的目的,其实就是想让孩子改掉不好的行为,继续保持甚至提升他的好行为。
所以,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我们没必要拿他们作比较来激励孩子。同样地,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也无需用“邻居家的孩子”和他作比较。
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哪些行为不应该有可以了,不需要牵扯到别人。避免无意识的比较。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一点,有时候尽管我们没有想要刻意地拿孩子作比较,但只要我们在孩子面前提到另外一个孩子,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我们是在把他们进行比较。
所以,我们不仅要避免有意识的对比,也要避免无意识的比较。只有当我们习惯性地告诉孩子客观事实,而不是用其他人来加以对照,才能够让孩子们之间相处得更加愉快和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