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曾仕强
少数服从多数,少数才智比较高的人反而应该服从多数糊里糊涂的人,这样算得上理智吗?少数人掌控全局,却永远标榜少数服从多数。西方以法治之名来掩护人治的事实。西方的法是显性的,具体而固定的,我们的是隐性的,有原则却必须适时制宜。从小养成习惯,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用不着法来约束。大家心中都有一把尺,有不可逾越的限制。
法律是最低标准的道德水平,合法未必合乎道德要求的地方经常存在。法律为适应多数人情况,不可能把门槛定得太低,以免牢狱人满为患。要求自己不违法,实在是放纵了大多数人。原本社会风气可以借由德治而改善,且由于强调法治而向下修正。最明显得事实便是言论自由,造成没有是非曲直,而信仰自由,弄出很多邪教来。
依法办事的人,大多不近人情,不受欢迎,属于不仁的小人。
制度是僵化的,只能管到例行,无法处理例外。
不明言的制衡,能够发挥防止腐朽的功效,又能顾及我们的面子。
例外太多时,应该修改制度,以减少例外。但有规定便会有例外,不会完全消除。
最好的方式,是每一个人都提高警觉:任何事情,太顺利了都很危险。物极必反,太顺利必然导致不顺。同理,完全的自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状态,必须自我要求适当的制衡,以期平安无事。自己对自己的制衡,当在每天自我反省,担心受人责骂,更害怕遭受诅咒,三者缺一,便要自我警惕,赶快自我调整才好。
上下、左右、前后都设置一些制衡的要求。有事情,自己想妥办法之后,务必向顶头上司请示或报告,一方面安上级的心,一方面通上下之情。有事情,不要自己关在室内独自思索,可以找可靠的部署询问宝贵意见,将来决定之后还需要他们大力支持,一方面看看自己的腹案是不是合理可行。有事情和相关部门的同人交换意见,一方面加深交情,一方面寻求支援。不要把直言谏阻的部署都视为眼中钉,留一两位可靠部署。
但也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言论自由的结果,势必造成贤士袖手旁观,劣币驱除良币。
管理者的谦虚,表现在多问问题,多提疑难,而少表示意见。一旦有所表示,就不容易听见不同的意见。把自己的意见隐藏起来,变成合适的问题。
把每一样事理,安排在妥当的层次。
基层员工有什么说什么。
中层主管,问你还告诉了谁?这些事还有哪些人知道?以便判断自己要不要说,要怎么说。
高层往往自己不说,要中层去说,说得好,自己有功劳,说的不好,趁机加以教训。
要时常提醒自己,最好的方案往往就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一个,因此经常保持谦逊的态度,多听、多看、多问,排除成见和岐见,不要先入为主。
包容不是含含糊糊的乡愿,也不是清清楚楚的莽夫。含含糊糊人人厌恶,清清楚楚人人害怕。我们比较推崇含含糊糊的清清楚楚,心中有数,口下留情。不要造口孽,要积口德。说到大家已经明白就不要再说了。逼的听的人恼羞成怒全力反击,没有好处。
公开化、透明化应当适可而止,不应该过分,都差不多效果往往最好。尊重所有人,给大家留面子。
不愿意把话说得太清楚,把话讲死,以免失去回旋的余地。指示太清楚了,部署真遭遇一些变数,也会不加考虑按照上司的指示去做,反而造成不合理的现象。离现场愈远的人,愈应该留出一些弹性空间。
上司的含含糊糊,目的无非是在诱发下位的清清楚楚。
一句话有好几种解释,每当听到一句话,如果是自己重视的那句话,当人要费心研判,久而久之,自然可以找出精确的简易性,越来越轻松。例如:你自己看着办好了。
当着上司的领导的面向上司请示事情,有责备部署之意,和最高领导无关的事不应该在这时候请示。用意应该是试探上司的反映让上司听见自己的交代,不满意时可以当场改进。先和最高领导的随从商量,以示尊重。
如果你平时表现好,这次是给你机会,叛逆性的,意思是不想指示,自己看着办自己负责,表现欠佳的,给你说了也白花力气,不如不说,自己去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