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6
第二节 感性:顶级的成长竟然是“凭感觉”2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
一个人若是没有人生目标,纵然每天有吃、有喝、有书读、有班上,也会像一个迷失的人一样,内心没有喜悦、生活没有激情,甚至会厌恶自己,因为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很多人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费尽心思地分析什么事情最值得做,最后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变得很有钱”或“被别人崇拜”。
因为这是理性思维权衡利弊和考量得失之后的结果,其动机往往来自“自我索取和外在评价”,时间一长,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使动力枯竭。
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什么事情让自己最触动,而不是用脑去思考什么事情最有利。
理智的分析和计算无法解出内心的真正需求,唯有感性的觉知和洞察才能让答案浮出水面。
而且正确的答案往往都是利他的,因为真正长久的人生意义和幸福只能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
《坚毅》一书的作者卡洛琳·亚当斯·米勒提出了3个类似的问题。
·设想你即将离开世界,回首一生会为什么事情而后悔?
·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你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度过闲暇时光的?
回答这3个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动用感知力而不是思考力,因为直视死亡可以简化一切事物,让自己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对于你喜欢的人物,不管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只要让你深深地着迷,就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反射出内心理想的自己;而年轻的时候没有家庭、工作负担,那时的追求更加遵从内心,不会受外界压力的干扰。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早就埋下了人生目标的种子,只是成年后被生活压力所迫,理性思维开始权衡各种利弊,不愿承认或刻意忽略自己原有的梦想,而感性力量却始终在帮我们守护和珍藏那些理想。
所以,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或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做那些重大选择时。
诚如洪兰教授的建议: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