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前几日上海女孩因为一顿饭分手的新闻,后虽被证明是炒作,仍然伤害了部分农村人的感情。中国生活着大部分的农村人,中国的根在农村,有句话说,往上刨三代你家也是农民,这句话不错。城里的人嫌乡下人土气,认为他们见识浅薄,愚昧保守。然而,我想为农村人辩解几句。
关于乡下人的土气。靠种地为生的人自然把土地奉为神明,“土气”这个词在我看来是专为农民发明的,他们一生都在和土地打交道,自然满身土气,这是毫无贬义的。台湾与大陆通航时,当年回归故土的国民党老兵将老家的泥土化在水里喝,由此可见他们对土地的深情。因为土地是固定的,农民亦不会像游牧民族那样“逐水草而居”,农民的生死紧紧依附土地。北方人没有南方人有闯劲,就是舍不得那一亩三分地,农民很少离开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所以保守,愚昧倒不一定。愚昧不是说智力不及人,是知识不及人。城里人要嘲笑农村人不会坐电梯,农村人也可以笑话城里人不认识五谷,没有孰优孰劣。农村人“土气”是生活环境和生产力的落后的结果,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农村人用不到电梯自然不会坐电梯,城里人不种地自然不认识五谷。
乡下或中国大部分人没公德,是供认不讳的事实。看完升旗仪式,天安门广场垃圾遍地,这样的事是很常见,却很少听说谁家里垃圾遍地。市民排长队领免费商品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运苹果的大货车侧翻,村民哄抢苹果。在公德心缺失这件事上,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都是一样的。一说是公家的,就是占便宜的意思。中国人很有私心,大公无私被颂扬,实际上是说很难做到。中国的社会结构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里推出去的一圈一圈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波纹推及到的就发生联系。但圈子的范围并不固定,还要看中心势力是强弱。一个人要是有钱有势,所有人都想和他攀关系,要是穷困潦倒,所有人都对他敬而远之。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我们中国人所以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就是这个道理。
在亲属关系上,正常情况下,关系越远则感情越薄。正如水纹,推的越远,纹路越浅。中国人讲人伦,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礼记》讲人有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伦”是有差等次序的,中国的这种社会格局,费孝通先生称作“差序格局”。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从自己往外推。然而,儒家最讲等级,说:“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他不是兼爱,他是有差别的对待,亲贤臣,远小人。所以孟子骂墨子无父无君。受儒家思想统治两千年的中国自然也是这样的。是故中国人自私自利,正是“差序格局”的反映,中国人首先关注的是自身,至于别人好不好,是次要的。他们的关系网是从自己身上发散出去的,所以先“私”才能后“公”,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
中国人习惯讲道德,而非法律。遇到麻烦习惯进行调解,而非判决。如一个人的妻子出轨,丈夫打伤奸夫,法院判丈夫承担刑事责任,奸夫却没事。因为法律并没有通奸罪,只是不道德,这时人们就会叫嚷还是以前好,这种事奸夫淫妇是要浸猪笼的。又如一个人不小心撞死了人,肇事者多会和死者家属协商赔偿,家属也多半会接受,这时就用不着法律了。究其原因,还是传统中国实行“礼治”,法制相对弱一些,国人没有打官司的习惯。古代,有什么矛盾多是三老调节,因为公堂上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请一个有威望的人主持公道是最理想的方式。法律只适用于陌生人之间,我和他不相识出了事才会打官司。城市中多是陌生人,乡下大家都是熟人,因为地方小,流动性差,许多人一辈子没出过村,所以会在乎情面。中国人的这种习性源于乡土社会,所以中国人多多少少是有“土气”的。
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是“乡土性”的,我们的社会是“熟人社会”,不是“陌生人”社会。从前农业社会土地限制了每个人的自由,人们终老是乡,每个孩子都是大家从小看到大的,每个人之间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熟悉,我们多赖于感情维系社会秩序。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用不着多说,所以我们爱拉关系走后门。又因为熟悉,我和每个人都能发生联系,每个人都是维持这种联系的结点,所以我们注重自身的利益。若自身都不稳固,这张网就解散了。所谓“树倒猢狲散”,说的就是这个。乡土社会是节奏缓慢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父辈的经验放在儿子身上同样适用,这就形成了父权主义。就有了父母干预孩子选专业,逼婚这样的事。
中国的国民性脱胎于乡土,所以城里人身上也有乡下人的“土气”,没什么好骄傲的。你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人,那是上帝让你出生在城市,这和你没有丝毫的关系。你是后天的城市人,就更不该对农村冷嘲热讽,因为你的根在农村。
文以载道,不为无病之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