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一样东西的存在,我们都会给它赋予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往往是随着我们的年龄、认知和经验而发生改变的。
就好像我们小时候不知道蛋糕是面粉做的,饭是由米做成的一样。长大之后,这些不过是人人皆知一个常识而已。
小时候,我们看到“蛋糕”就是一个真相,一个现实,长大之后,我们知道真相中真相是:蛋糕不是蛋糕,它只是面粉的发醇物;饭不是饭,它只是把米的通过蒸煮而变成的一种食物。
绝对意义的真相和现实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时刻被刷新的认知和经验。
而所谓的现实更多只是主观世界的一个反映,就像书中所说的:“我可能知晓的唯一实相是当下我所感知和体验的世界。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真实的世界。”
有人把这些认知和经验比喻成一块滤镜,每个人的滤镜的厚度都是不一样的。当我们戴着这副独一无二的滤镜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看到的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通常,我们就把这个所看到的世界认定为是“现实”、“真相”,甚至“命运。”
但偏偏,我们会根据主观世界的反映来做出我们的行为,所以就会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观点和冲突,就像最近热播的《奇葩说》一样,只不过无数个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争辩。
今天看了储殷教授和佳凝进行辩论,从选题时,佳凝就说我不看题目,就针对人,之所以选储殷教授为对手,是因为他与马薇薇的一次争论让她很不爽。于是她企图去改变对方的认知和固执。
整场辩论中,她都带着很强烈地个人情绪对打这场辩论,哪怕到最后输掉离场时,她始终认为她所说的每一句都是对的,她无悔,因为做到更好的自己。
可以看出,佳凝一直深深地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认为自己所看到的,所认为的,就是真实的储殷教授(哪怕仅仅是因为一次辩论),而死死地守着这个认知,死撑到死。
从选题开始,储殷教授其实无数次作出让步,甚至有降低姿态求和的举动,可是佳凝都不为所动,站在自己的立场里,认为所有跟自己对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那我们就没有可能看到每个人都能接受的真实的世界吗?我们想看到实相和现实,就像我们假设世界是和平的一样。到那一天,所以的观点都被统一,所有的价值观都被认可,没有冲突,也没有战争,那些可能的实相和现实才会得以呈现。可是,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凡事都有两面,这些实相和真相是可以成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推动力,让我们能够探索到更加的未知和可能。所以我们要勇于跳出已知,去探索新的未知,才能接触到更多的真相和现实。
比如,在沟通中,我愿意站在你的立场去理解你,我接纳你与我的不一样,接纳你的不完美,我虽然觉得我比你有道理,但我觉得你也很不错;我可以从你的角度去看到事物更独特的一面,并不断拓展自己。就像书中所说:我们要做到的不是“我关心你是因为你和我是一样的人”,而是“我珍视和珍爱你因为你跟我的不同。”
在我看来,真正的实相和真相是不存在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所以我们也不要去苛求能完全得到他人的认同,去证明我们看到的都是真实的,而是时刻保持好奇之心,尝试更多的可能。这样,才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真相,越靠近更客观、更全面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