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一到十五,小小红包,内里乾坤,个人观察,原创吐槽:
- 连红包领都不领的,是视金钱如粪土“糖衣炮弹”都打不垮的文艺青年
- 火速领了红包还不嫌弃钱少的,是不差钱儿有品位懂生活的快乐青年
- 心有所动顾虑重重没有行动的,也许可能大概是谨言慎行的哲学青年
- 不劳废话直接拿下环顾四周不予提现的,啊哈你就是传说中的活雷锋
- 坚持有来无往只收不发应发未发还傲娇吐槽的,葛朗台嘛您吶欧耶!
今天是2014年2月14日,既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又是流行西方的“情人节”,据说今天这样“双节重合”的情况19年才出现一次,呃……意思是,等到2033年的今天,咱们80后们都50多岁啦,于是,有人叫嚷着“正青春,要珍惜”,有人纠结着“陪爱人、陪家人”,有人吐槽说“今天如果有人送花给我,我就当情人节过;今天如果没人送花给我,我就当元宵节过”……要我说,如果“不以结婚为目的地谈恋爱就是耍流氓”的话,“不以发红包为手段的过节都是耍嘴皮子”,所以今天我又群发了一次微信红包,呵呵!
2014年的这个初一到十五(及其前后),到底有多少手机用户发了微信红包、收了微信红包、提现了微信红包、讨论了微信红包、评论分析了红包,目前并没有官方公布的数据(更新:根据“正和岛”微信援引“博客天下”文,作者韩紫婵、徐菲,“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八这9天时间,800多万中国人共领取了4000万个红包,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每个红包平均包含10元钱),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与之前腾讯与阿里为抢占移动客户端支付优势,在“打车补贴”上拼得你死我活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这次一只小小的微信红包,让腾讯“没花一分钱”就轻松实现了大量微信用户对银行卡的绑定,以其应时应景的“四两拨千斤”之妙获得了现象级的巨大成功,真是足以载入互联网营销史的“神来一笔”,成为几乎所有互联网领域产品经理的梦想新标杆!
好吧,我承认,我是个好奇心还蛮强的家伙,一切流行的东西我都有兴趣研究一哈,比如江苏卫视一度火爆的《非常勿扰》,那是多么好地一个观察现今社会鲜活样本的窗口呀!对于微信红包,也一样,我发现小小的微信红包,一来二去、收发之间,有趣的不仅是商业观察更是人性得以一窥,尤其是当这种体察,是发生在你认识却并非了解的人群之间的时候。
我认为微信红包最具创造力的是“发明”了一种叫做“拼手气群红包”的东西。贾森·茨威格写过一本精彩的论著,叫做《当大脑遇到金钱:拨开自主投资失策的迷雾,换种思维赚大钱》,我看微信红包恰好是一款“当人情遇到金钱:有个‘朋友’给你送了点钱作为礼物,你打不打算拿、你打不打算还,拿多少、还多少”的绝佳“游戏”或者称之为“模拟器”。
《无间道》不是说了嘛,人在江湖(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送人情嚒,逢年过节是个好由头呀,单个红包最高不超过200块、个人金额系统随机、还附带祝福语的群红包,你“朋友圈”里那么多人,你愿意自掏腰包发给谁?你觉得谁会愿意发给你?事实上,谁没领你觉得应该领的你发的红包,又有谁没发你觉得应该发给你的红包呢?
据观察,发了却没领走的红包,背后原因较多,比如对新鲜事物持怀疑(或习惯性否定)态度,对财产安全极为敏感,坚决不相信、不参与,拒绝领取;对新鲜事物有一定兴趣,对财产安全较为敏感,但红包不够大或者预期红包不够多,不愿意因此绑定银行卡所以不领或领而不兑的;考虑到单个”拼手气群红包”金额绝大多数只是几块几分,“人情压力”小到仅为聊博一笑,可以暂且忽略因为不想“还红包”、不愿“欠你人情”而不领你红包的情况,那么,其他没领的,要么是“错过了、没看到”,要么是“手快有、手慢无”,再者就是对方比你层级高、或者对方自认为比你优越,因此不方便领你的这个小红包、也就是不便于跟你”平等“地一起玩这个”游戏”的人。
同在“朋友圈”,你觉得应该收到但没收到的红包呢?这个原因就很简单啦,那就是“对于TA来说,你不是TA须要用红包来进行人情交往的对象”。是的,那些拿了你的红包、提了现却从未给你主动留过言表示感谢、从未把你放到过发过红包列表里甚至还嫌红包少的人,就是你把TA当“朋友”,但TA却把没把你当“朋友”的人!好啦,别难过,想想那些你还不知道微信红包是什么就主动给你了发红包、那些因为收到了你发来的小红包而努力学会了如何用微信发还给你红包的朋友吧,TA才是“真朋友”呀亲,别说我没告诉你哦,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