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看《功夫熊猫3》,当阿宝执意说自己掌握不了“气”的时候,阿宝的师父对他说:“如果你只做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便永远不会有进步”。听完觉得印象很深,也很励志。熙来攘往的日子里,我们每天忙忙碌碌,还不是为了能有点自身的进步与提高,还不是为了摆脱这丧心病狂的庸常?
可是,对于努力这件事本身,你是怎样看待的呢?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几段经历。
记得大四上学期,学校有个人物小访谈邀请,让我谈谈如何在四六级中拿到高分。当时离一次四六级考试只有几天的时间,我便笑着说:“如果是考前一天,那还是放下书,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
那时的心态,真的是冲动又可笑,还固执地认为自己已无比真诚。
我当然没有说完全部的话,我四六级裸考能拿到高分,是因为我在大一已经考了GRE,当时考完GRE第二个周末就是四级考试,当然不需要多做什么其他准备。有过出国备战经验的人都知道,GRE的单词量与考试难度,绝对完爆四六级。GRE单词量要求2万,可四级才4000左右,作文和阅读级别也不能相比。而备考GRE的时候呢,为了让自己还算擅长的作文更加出色,我和另一个战友每天图书馆开馆便冲进去,一待就是一天,曾经一天狂敲十篇作文直到手指发麻;我们吃饭走路都在为对方寻找逻辑漏洞,我们看到个不明物体就在回想GRE单词;我在床头和写字台都贴满了作文话题的要点,考前我把红宝书(GRE单词书)从头到尾翻了大约50遍。总之,那些日子里,我尝试用GRE思维去看待与解释所有事。
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当然反对考前突击熬夜,也不屑于临时抱佛脚,可那正是因为,我不抱佛脚已经默默努力奋斗了很久,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许人就是这样,很容易把自己摆到一定的制高点上,俯视其他。隔岸观火,自然言语也容易轻松而唐突。明明事先努力了很久才达到一种状态,却要再反对这种努力,从而让自己“看起来很轻松”。
前段时间,我也写过两篇如何业余时间练字的文章,重在以一个书法爱好者的角度分享交流。文中有一个观点是,“临帖时不要一味重复,要用心读帖,分析结构,再背着写出,每写完一个,都与原帖对照,然后及时改正”。后来,评论中有不少人提出问题,说他们在练字的时候能认真写已经不易,根本没有精力按这种想法思考。我突然觉得十分理解他们这种状态。的确,我反对有人每天练很多字却不好好分析原因的做法,是因为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字已经还算可以,而且,我练到一定阶段,扪心自问,也并没有严格按照自己所写的步骤,还会偷懒懈怠甚至有时觉得枯燥。有时,说出了什么,的确不如没有说出的话更重要。
与人交友同样如此。在美国读书时,我有幸认识了一些摄影爱好者,他们既善于发现,又是器材控,还精通并执迷各种后期效果。后来我为了挑相机犯了选择恐惧,他们献计献策对我帮助很大。后来有次大家约定带相机一起出去玩的时候,车上看到沿途美景,我还是第一时间掏出了手机拍得很开心,只听他们调侃道:“哎你相机留着过年吗?干嘛又拿手机拍?”随即发来一阵笑声。对于他们来说,反对用手机拍摄,是因为他们已经把相机用得比手机还自然而然。可对于我,一个对技术方面要求不大,只求记录生活点滴的技术盲,显然手机更快捷方便。更重要的是,作为女生,还可以时不时饶有兴趣的挑挑喜欢的滤镜调试一番。这种小乐趣,恐怕也不是他们每天全部拍完回家再认真用专业后期软件所能理解。不过,不管怎样,相互理解与包容,总归是件重要的事。
那么,对于曾经仰慕的人呢?我想我和很多人一样,第一反应是害怕。他是有光环的存在,不敢多看,不敢大声说话,害怕他注意到我的缺点,更害怕他注意不到我。仿佛遇到质量过大的天体,连光线都要拐弯一样。后来时间久了,渐渐因为各种原因有了交集,发现他也不过如此,发现欣赏的是他的某一面,而非所有,便洒脱自然相处。再后来,与他成了经常一起打趣吐槽的哥们儿,没了隔阂与距离,有时直截了当说些挖苦讽刺的话,也不觉得该有所顾忌。反对他的观点,反对他的穿着,反对他对食物“只求果腹”的态度,因为已经拥有了他的理解与了解,当然不必再担心会让友情远离或破裂。
想来,现在每每打开阅读页面,我们都会看到很多鸡汤文与干货文,不是说它们不好,只是,你要有一定的心性与态度,才能吸收得了。鸡汤喝多了,难免营养过剩;干货看久了,可能会陷入一阵烦躁与无奈。其实我也写过两篇推荐书目的文章,把自己在心里反复掂量筛选的书写出来一起分享,后来,收到过一些类似这样的私信:“谢谢你的推荐!我第一时间下单买了!有时间一定好好看。”然后呢,有种阅读状态叫“买过”,你真正看进去又有多少呢?我反对在短时间内读很多书的“速成”做法,因为我用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读完了它们,并达到了看起来短时间内便可以看到的效果。
所以现在,我更注重的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如同好的艺术能让人一窥神性一样,好的文章,总会给人以瞬间或长久的反思。反思自己的经历,反思对自己的影响。对人对事,尽量不要只是一看而过,那样你会身心不适,乃至涌起心底的厌恶与排斥。
最后,我告诉自己,遇事思考要记得放下所谓的“制高点”,也不要随便带着固有的状态与所得去轻易反对别人。因为我已知道,没有什么比看上去很美。但是,真心希望我们获得或领悟的,不仅仅是“看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