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十万:大部分人努力的方向都错了月入十万,显然是站在一个打工阶层的视角来看问题。很多人工作后都非常努力,兢兢业业,早出晚归,不忘闲暇周末报各种培训班,甚至脱产回炉再造念MBA,这一切的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早日升职加薪,实现月入十万,甚至财务自由的梦想。
然而残酷的是,这些方式,基本都无法让你达成月入十万的目标,更不用说财务自由。就像题图告诉你一样:此路不通!
1. 一个纯粹而简单的真理。
所有打工者创造的价值都远远超过其获得的收入。
假如你是一个房产销售员,你每个月为公司创造的业绩可能是几千万,但你的工资只有几万块(已经很好了)。
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你主导的一款App为公司带来了千万级的投资,然而,你可能只拿到了不过三十万的年薪。
你是咨询顾问,没日没夜加班,做了一单三个月的项目,公司收取了客户300万的咨询费用,而你们所有项目成员,加起来不过拿到了30万的工资。
2. 收入分配的优先级次序。
收入分配的要素按照优先级排序是:风险>资本>劳动。
对于单纯的打工者而言,往往其投入的要素是优先级最低的劳动,所以其在价值(收入)分配当中,也处于分配链的末端。
金融学里一个基本的理念是,所有资产定价都无法绕开风险这一核心要素,或者说资本资产的定价,就是对风险的定价,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之一CAPM就是讲述资本资产的定价,取决于它同整体市场的联动性(风险大小,行业里叫beta)。
这就是为什么在投资行业,往往绝对收益最高的是成功的天使投资,极端如MIH对腾讯公司的投资,3200万美元变为现在近600亿美金,回报2000倍,这一成绩全球投资界至今无人超越。这是对风险是价值分配的第一优先要素的最好例证。
不承担风险,是不可能获得高回报的。同样地,成功的创业者后续获得的一系列财富,也属于利用其承担的风险,参与对价值的分配。
第二个要素是资本。
资本这一要素和风险往往是联接在一起的。但有时也可以是分离的,例如在Pre-IPO进入的资金,可能承担的风险就比较低,而早期的(互联网)创业者几乎不会凭借资本参与后续创业成功的分配。MIH类似的案例,则属于资本和风险相结合的情况,为多。
最后才是劳动。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提到的那条真理如此普遍而纯粹。因为劳动的提供者,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如果失业算一个的话),无论公司经营情况如何,你总会获得规定的报酬。
3. 另一个简单而纯粹的结论。
打工者创造的价值,通过让渡风险,大部分转移给了老板(股东)
企业价值的大部分是员工创造的,这个结论没有任何问题,没有哪个公司可以仅凭老板和几个管理层就能实现营业收入和增长。但只有老板承担了公司经营的风险,员工没有,甚至职业经理人也没有。
员工通过让渡自己创造价值的大部分给老板,同时也让渡企业经营的风险,这其实是一项公平的交易。
市场对风险的定价,以及由此形成的承担风险作为首要优先要素参与产出的分配,大概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果是某个人发明了这个规则,这个人足够拿一百次诺贝尔奖。
对风险的承担其实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关键之所在,在产出前面,以承担风险的多少来决定最终的报酬分配,也是整个经济和商业体系运转最公平的保障机制。
富二代,官二代,贪腐怎么解释呢?
如果你把各种二代和他们的家族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来看,其实就很容易理解。贪腐官员,承担了落马的风险,政治生涯终结的风险,身败名裂的风险,所以他获得了应该有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非常公平的。
4. 离开风险的承担,你只能过一般人的生活。
一般人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概率这件事是很准的。
你不会买彩票中500万,你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你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我们之中有30%的人会离婚,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你也不会娶到范冰冰,或者嫁给王思聪,当然,王健林或者马云也不会哪天碰巧想起你来和你谈个生意。
一般人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竞争会让你只能过上平均的生活。
你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利用闲暇充电,回学校读MBA,和上司同事处理好关系,这些都是一般人所谓努力的范畴。你会做,其他人一样会做,你读哈佛的MBA,别人读个耶鲁的斯坦福的,也并不比你差。
以上提到的这些努力,是没有门槛,或者说门槛是不高的,有太多的人冲进来和你做同样的努力,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努力的回报只能是一个平均的水平,这是竞争的均衡。这就好比,如果市场只有你一家卖菜的,你可以卖100块一斤,但是如果有100家卖菜的,你只能卖2块钱一斤。
5. 几个身边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小明的本科同学,美国Top10大学硕士毕业,回国在北京金融街国内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任职。现在工作第5年,基本工资5万,股市好的年景加上年终奖,勉强可以满足月入10万,不好的时候就只有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