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北大的每一天,都似在高邈的云端,飘飘摇摇。任思绪翻飞,任遐想翩翩,甚至于晚上的梦境都是白天上课的翻版。
在北大的每一天,都是劳累的。专家们的文学高度和理论层次是高端的,也是难以瞬间理解透彻的,所以一直思考便成了常态。见多了熟悉的、低端的诸多信息,脑子似乎也跟着学会了懒惰,要么转的慢慢的,要么干脆停摆。一旦陷入高密度的信息漩涡,它似乎还不能迅速调整好迎接的姿态,有时有些应接不暇了。听教授的课、悟自己的课、研困惑的课,问题链一根连着一根,一环套着一环,使每根神经像一颗颗星星,突然生出了翅膀,它们在奔突、在跳跃、在舞动,数不清的认知空白点在不断联结、不断汇聚,最终成为一方星空,只是歪歪扭扭,不成体型。
(二) 如果只是听课,虽然可以觉知自己的渺小和浅薄,但脸面还是藏着的。鲁迅先生说:“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展课,就是要“榨”出自己的小来,而且是在所有人面前。恍惚间,觉得没有任何时刻,能比得上让人感到只是“沧海之一粟”的渺小感。
而当知晓北师大吴欣歆教授要点评我们语文一组的课时,惴惴不安感瞬间占据了整个身心。她是怎样一位教授啊!底蕴深厚、优雅知性、治学严谨、专著丰富……从她的谈吐中,我才真正见识了什么叫“有学问”,什么叫“读书人”,什么叫“教育者”。三个小时的讲座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处磕绊,没有一处疏忽。结构清晰,表达严谨,思路通透,一切都如清清泉水汩汩而出,自然、贴切、明亮。
从她的高端讲座来看,她对领军教师的期待值很高,但毫不掩饰的还有她隐隐的担心,毕竟她听到的没有很好贯彻新课标的不满意的课太多了。也许失望攒的多了,也就不抱希望了。于她而言,我们有太多太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只是语文这个东西实在是难以速成。没有长年累月的读书积淀,没有坐得十年冷板凳的执着,是难以长见识的。尤其对于一个来自县城的没有啥见识的野生野长的我来说,犹如登天。
从来没有过像这次如此深刻的体悟——迫切读书的强烈愿望。如果青年时读的书少,等到中年是需承受“严重后果的”。因为,这个时候的记忆力严重减退,昨晚读的,早晨一睁眼就自动屏蔽了一般,再使劲回想,似乎还能有点朦朦胧胧的印象,诸多细节都忘却了。听得一些学友妙语连珠,金句频现,真的为她们的厚重学养所折服,这是无数本书籍在她们心里散出的香啊!
(三)北京老师的课例展示是令人惊叹的。顶层设计科学、高端,课件精美、大气,内容宏大、厚重,他们在大单元教学、任务群、项目化等新领域开拓出成熟的作品,倏忽间,那些曾经埋藏于心的零零碎碎的不成熟的单元设计渐渐有了清晰的模样。他们的课例为我们这些落后地区的教育教学引领了新方向,打开了新思路,铺开了新路径。那些写在课标里的沉默不语的语言文字,在她们的理论实践中都萌发了芽,开出了花,结出了果。而我们呢,还在脑海里混沌一片,把一团团乱如麻的问题撕扯清楚毕竟是最重要的事情,把一个个概念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清楚是落实课堂的前提,那就走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味急于求成,肯定不是教育。
我是有多么喜欢老祖宗造出的“瓜熟蒂落”这个词啊!一个小小的中师毕业生,用二几十年的勤勤恳恳和沉潜思考让自己的教学越来越自然,越来越通畅,越来越成为享受,这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幸事!年过不惑,不再急,不再吼,不再怨,慢慢等,等待花自然开,等待树慢慢长……很多时候,我更像一位农人,等待着季节轮回,等待着瓜熟蒂落……
落地,才能生根。人间,才有烟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