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序言是十年磨一剑,它的后半句为霜刃未曾试。
作为一本“指导性意见”的书籍,它蛰伏了十年、筹谋了十年、准备了十年。可最后的执行结果却需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后才能得以展示。
有关无偿献血的研究是一件很“新”的事儿。献血法颁布得晚、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无偿献血的冲击力度大、无偿献血在执行时走过的弯路多……如此种种都为这件“新鲜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生命的礼物》这本书的序言序言是全书的纲领。以下是摘录部分。
该书最大的学术贡献是理论联系实际,在中国问题的语境之中,纵观全球,古今兼顾,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齐头并进,言之有物有理。
——文中的第二章重点描写了西方宗教、东方传统医学、东方文化思想对血液捐赠带来的影响。
当下从社会经济或伦理视角对血液捐赠的研究,无不回溯到英国社会学家理查德·蒂特马斯在1970年完成的一本力作,即《礼物关系——从人血到社会政策》。
——书中的许多理论都是建立在《礼物关系》一书的基础上,但这本书的语言背景是在中国,立足于“礼物关系”的同时也有许多中国特色蕴藏其中。
美国的血液供给模式(有偿无偿并存),不但会造成严重的流行病,而且会大大损伤人类的利他主义,奉献精神。
——蒂特马斯之所以同时比较英国、美国、二战后日本三个国家的血液供应情况,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三类机制。美国纯有偿,英国纯无偿,日本二战前无偿、二战后有偿无偿并存。通过对三者的比较可以只管看出“价值”的作用。
成分输血技术的出现,导致了血液供给的重大变化,他改变了供血者和受血者的比例——四个单位的全血可以让20多位病人受益!
——成分血包括血小板、血清、红细胞、粒细胞、凝血因子等许多组成成分。将普通的血液“分类处理”可提高利用效率、扩大应用范围。同样,捐献成分血也可以使降低输血失败的风险。
(美国)全球血浆制品的商业运作,后来直接波及中国,其结果是不规范的血浆采集,导致在中原地区爆发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这也成为1998年《献血法》正式实施的时代背景。
——如今,人们谈及血液捐献便会联想到的“安全”问题也同当年的事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如古语所言“人为财死”,在经济刺激面前,血液的纯净程度很难得到保障。
尽管中国的献血制度变得越来越规范,但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 第一,自愿精神时常被义务责任所代替。
- 第二,家人互助献血变形的可能性极大。
- 第三,自愿无偿献血是一个组织制度问题。
- 第四,临床用血制度问题提醒我们,“血液经济”已经蔓延到以人体器官移植、卵子买卖、精子买卖、从脐带血中提取干细胞的商品化、有偿代孕,以及药物实验所代表的“肉身经济”。人体组织的医疗用途走向商业化,还是走向自愿无偿道路的问题,不但悬而未决,而且大有前者压倒后者之势。
- 身体及其部分的商品化,破坏了社会的礼物关系,不仅是社会的不平等在身体上的显现,也置买卖双方于道德的困境中。
——这些问题,正是往后志愿服务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