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逆人性的,慢思考是逆人性的;玩是顺人性的,吃是顺人性的,快思考/快决策是顺人性的。
正如丹尔尼·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的系统1跟系统2一样,我们更习惯用系统1思考(即无意识且快速,不需要动脑),而不习惯用系统2(即有意识且消耗脑力思考)。
但我们最擅长的思考方式,也是符合人性的思考方式,它却不一定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比如当你跟一个在北京工作10年以上的研发聊天,聊到未来职业选择时,可能对方会跟你说:
“现在的情况,我们选择不多,要么继续在北京做研发,要么就回老家送外卖、卖保险,或者去干餐饮。”
这就是典型的从问题(即职业选择)到解决方案(如做研发或送外卖或干餐饮)的“从左往右思考”方式。
如果只是聊天或非专业人士,这种思考方式无可厚非,也无伤大雅;如果是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或决策者,却有天壤之别。
案例:一个投入近百万的项目是怎么失败的?
举个例子。
我曾经见证了一个真实案例的失败,当时投入了近10人的研发团队,前后历时4个多月做的项目,最终在测试阶段被放弃。即使不算机会成本,人力成本损失,预计近100万。
该项目是一家A类标杆客户提的,主要是关于系统不支持多主体算薪,阻塞了客户的工资计算。因为是标杆客户,领导比较重视,故让产品经理进行需求调研。
小贴士:多主体算薪是指员工在一个月内在两个或更多城市/企业进行工资发放和个税缴纳的情况。
产品经理调研了这家客户需求,并看了需求池,发现还有3-4家客户,也提到了多主体算薪,迫于时间和领导压力,就开始进入到了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完成后,前后评审多次,历时1个多月后,才进入研发阶段(排期2个多月),结果在提测后1周。基于Bug数、测试周期、运维难度等原因,最终被放弃。
如果我们回顾这个过程,就是产品经理“从左到右思考”的典型案例。
即从问题/需求出发,迫于压力等原因,完成直觉式的无意识决策(即承诺客户),直接进入解决方案(即单一解决方案),并用需求池里的3-4家客户需求来佐证通用性与价值。
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你会怎么做?
建议放弃“从左往右思考”方式,采取“从右往左思考”方式。
有何区别?
“从右往左思考”是一种从【问题->目的->目标>解决方案->决策->行动】的理性思考方式。每个环节与要素是环环相扣,不容忽视的,它强调的是“慢思考,快行动”;
“从左往右思考”是一种从【问题->解决方案->行动】的直觉式思考方式。它会忽略或跳过很多环节(比如目的与目标、方案多样性的探索,以及无意识决策等),强调的是“快思考,慢行动”。
回到刚才的案例。
上图蓝色文字路径代表从问题/需求出发,快速采用通用方案并推进评审的过程,是“从左往右思考”的方式。
橙红色蚊子路径则是从目的/目标出发,全面调研多个客户需求,比较不同方案,明确需求的重要性和优先级,然后决策并完善方案,最后进行评审,是“从右往左思考”的方式。
以“目的”为例。
如果“目的”是只解决标杆客户A的多主体算薪需求,则只需调研客户A,并思考方案1、2的区别即可推进。
反之,如果“目的”是解决所有客户的多主体算薪需求,则需调研多个客户,评估需求差异,确认是否有必要通用化解决。
从客户需求来看,只有极少数客户有需求(3-4家客户,占总客户数的0.3%左右),属于非通用性需求;
从需求场景来看,客户A、客户B、客户C的需求差异明显,属于难以通用性解决的需求;
从需求频次与用户数看,属于低频(每月1次),极少数客户(3-4家)里的小部分用户(10%-20%员工)的需求。
所以,无论如何,解决方案都不适合采取通用化方案。
如何更好运用“从右往左思考”方式?
第一步:遇到问题或沟通需求时,遵循“需求是1,方案是0”方法论,先梳理清楚需求,但不直接进入方案设计。建议刻意练习下意识进入方案的方式;
第二步:明确问题或需求的目的和目标。即为什么要做,以及目标是什么;
第三步:意识里让自己先不决策,而是探索需求的本质,以及不同解决方案(至少2-3个)。建议采取可视化的方式(如案例中所示图片);
第四步:基于目的、目标、需求(优先级)、方案(多样性)的综合衡量后,再做决策;
第五步:决策后,快速行动。上述四步属于“慢思考”,最后一步才是“快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