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诸葛恪认为丹阳山势险峻,百姓彪悍,以前虽曾发兵平剿,只擒得山外少数县份的平民而已,其余的都住在深山,没有办法全部擒获。于是他屡次请求亲自担任地方官,把这些百姓赶到山外,只要三年,就可以得到四万甲兵。
但是群臣一致认为:“丹阳地势险阻,和吴郡、会稽、新都、番阳接界,周围几千里,山谷重重,深山里的人,从来就没有进过城,对于官吏根本不知道听从,只是凭着武器逃跑在荒野,老死在森林之中。逃犯和凶恶的暴徒都流窜到这山中。山里又出产铜铁,自己可以制造武器。山中风俗又好武善战,崇尚强力。他们爬山涉险,行走在丛林荆棘中,就好像鱼在深渊里游,猿狖在树上爬一样。并常常在树上观察,一有机会,就出来做盗贼,每次派兵讨伐,想找寻他们的巢穴,都找寻不到。但是一有战争,他们都蜂拥而上,如果他们打败,就立刻如鸟飞兽窜,又追不到一人。自从前代以来,一直没有办法控制他们。”
大家都认为太难平剿了。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听到了这件事情,也认为非常难办,无法成功,就叹气说:“恪儿不但不能够振兴家族,恐怕整个家族都要败在他的手中了!”
诸葛恪强烈要求,认为自己一定能成功,孙权于是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让他可以自行其事。
诸葛恪到达丹阳,就发公文给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属城的长吏,命他们各保守自己的疆界,设立部队,凡是服从教化的平民,全命他们屯田居住。又分别命令将领率士兵进驻险阻的地区,只要整治营垒,不要和贼人交战,等到庄稼快要成熟了,就带士兵到处收割,一粒种子都不要遗留。
山民旧谷吃完了,新谷又没有收获,平民集中居住在武装保卫的屯子了,他们也抢不到东西。于是山民饥饿穷迫,就逐渐来投降。
这时候诸葛恪又下命令说:“山民凡是不再做坏事,又愿意接受教化的人,都应该抚慰,迁移到外县,不得嫌弃怀疑,随便拘捕起来。”迁徙到外县安居,不得对他们有所嫌疑和拘捕!”
臼阳县县令胡伉从投降的山民中发现一个人叫周遗,周遗过去是个大坏人,由于穷困所迫,暂时出来投降,胡伉就把他绑起来送到丹阳府。
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命令,将他斩首示众。山民们听说胡伉因为抓捕投降的人而被斩首,知道官府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出来而已,于是扶老携幼,全部出山。
一年之后统计人数,和当初诸葛恪计划的一样。诸葛恪自己统领一万人,其余的分给各将领。
吴主孙权嘉许诸葛恪的功勋,任命他为威北将军,封为都乡侯,移驻庐江皖口。
【点评】
我们经常看到“苦肉计”的故事,要么是欺骗敌人,要么是演戏给某些特定人群做训诫的“样板”,演戏的人愿打愿挨。就目的而言,“借你的人头用用”,效果当然更加震撼,可是,谁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于是乎,“导演”大戏的人,就得找倒霉蛋了!
这胡伉就是这个倒霉蛋,诸葛恪心里就盼着有当官的违反命令,送给他一个人头,他就大功告成了。按理说,胡伉对暂且投降不可能改悔的罪犯这么处理,即使违背命令,也不应该是死罪啊,但为了造成轰动的宣传效果,诸葛恪下狠手了。
胡伉冤不冤?真冤!往好的一点意义来说,也相当于另类的为国捐躯了,但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献身。其实,胡伉也怪他自己,他没有搞清领导意图,现在诸葛恪主要是解决怎么让山民从山里出来,而不是抓逃犯。他违背政策,做了反面典型。
再说诸葛恪。
他不愧名门之后,战略与战术思想非同常人。人们都说进山剿匪不可行,他解决办法是:既然去山里不行,那么让山民从山里出来,不就完了吗。对胡伉,一般人下不去手,他为了达成自己的计划,毫不手软。
不过,诸葛恪这时的做人做事风格,已经显露了恃才傲物、刚愎自用的一面,为他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