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堂上,胡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首和上周所学杜甫的《对雪》同名的诗,它是明代的书画家居节的作品。
“老树荒村鸟雀稀,隔溪茅屋午烟微。黄云压地门深闭,积雪满山樵未归。
一树梅花闲觅句,十年湖海叹无衣。钓鱼却忆披蓑客,小艇寒江兴不违。”
在未聆听胡老师讲解之前,初读此诗,我感觉是作者通过一个个文字勾勒出一幅“雪山寒江独钓图”。读诗时,仿佛在欣赏着一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美仑美奂。那平平仄仄韵律,又似是在诵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悦耳动听。
经过胡老师对诗作背景剖析、作者生平经历的讲解,以及提问与互动思考后,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句“老树荒村鸟雀稀”便展现出一个荒凉的小村落,可见诗人的境况不佳。“隔溪茅屋午烟微”中的“微”字隐隐传达出一个贫穷之意,再结合“积雪满山樵未归”,更加确切的表明了柴火都没得烧的了,所以午间炊烟才会如此微弱。首联和颈联这简单的四句,描绘出了清贫寂寥的景象。这些讲解分析,让我们更深入,更具体地贴近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而颔联和尾联则是对景物的思考,“一树梅花闲觅句,十年湖海叹无衣。钓鱼却忆披蓑客,小艇寒江兴不违。”,作者意在表明,即便自己的生存境况是荒凉、寂寥,但仍能闲情逸致地寻觅诗句,抒发自己虽怀才不遇,却如柳宗元般在相似的境遇下,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对居节的《对雪》进行充分赏析后,胡老师将杜甫的《对雪》展示在黑板上,并提出问题,让我们对这两首诗的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杜甫的《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呤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对比之下,高下立现。同样的诗名,居节通过写景抒发的个人情怀,展现出是一幅孤寂而闲静的画面;而杜甫不愧是“诗圣”,胸怀及格局更为宏大。读杜甫的《对雪》,那凄凉愁苦的情绪如潮水般扑面而来,每一个字,每一句诗仿佛都在诉说着诗人的忧愁,而这忧愁不只是为诗人自己,更多的是为战乱中广大的贫苦百姓。首联表达了杜甫对战争的悲痛和死难者的同情;颈联描述了恶劣的天气,隐含着战局紧张与恶劣;尾联则归结到对时局的忧心。颈联和尾联深化了主题,盛酒的瓢被丢弃,因为已没有酒,炉火也似熄灭,因为战争阻断了与外界的信息。诗人愁苦、担忧,只能在空中书写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不知为何,读杜甫的《对雪》时,我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情绪,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清瘦老者,正对着空中奋笔疾书。他满脸愁苦、悲愤,周围飘浮着战争死难者的魂魄,向他倾诉。而他无能为力,只能不停地向空中书写。想象着这场景,我的心中充满了悲愤,酸涩之感涌上心头,泪水不由自主湿润了眼眶。杜甫的诗词有着令人感同身受的魅力,因为他的诗文所描绘是现实的场景,从现实景物中提取诗人的思想。即便穿越了千年,仍能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情绪。诚如鲁迅所言:“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这,就是诗人杜甫的伟大之处。我也不禁感慨,为何在唐朝那样强盛的时代,杜甫不能为国家效力。我甚至幻想,如果杜甫被统治者接纳,唐朝存在的年限怎么会只有不到三百年?中国的近代史是否也会因此改写?是否就不会出现被梳着“猪尾巴”头的民族统治的两百多年.......
杜甫诗作格局宏大,胸怀宽广,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杜甫出生在士族诗书之家,他的父亲是唐朝著名诗人。他19岁就开始外出游历,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广阔的胸怀,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让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人结合当时的经历,才留下不朽的诗作。
由此可见,结合诗词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读懂一首好诗,就像阅读了一部意义丰富的小说,不仅获得情绪和精神上的享受,还能学到不少历史文化知识,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精神世界,让我们获得许多人生的感悟。
从少年时期十几岁的语文课上学习古诗词,到如今有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后再次研习古诗词,
我对古诗的理解上有了质的飞跃。少年时虽然也喜欢古诗词,但对诗词的理解较为片面,那时只钟情于那些优美、朗朗上口的语句,欣赏平仄押韵如音乐般的美感。对诗人的理解比较浅显,总觉得这些诗人都是怀才不遇的、对现世愤慨的人。但现在,我对才华横溢的古诗人由衷的敬佩,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也对古代诗词和古代文学有了更大的兴趣,这为我今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