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守城将——傅作义
徐庭瑶的中央军奉命撤退,热河全面失守。日军随着败军杀向最具战略价值的北方故都——北平。何应钦实在是无兵可用,连忙向最近的绥远省主席傅作义求助。先说说傅作义:
首先,熟悉解放战争的都知道:北平之所以无战事,关键就是傅作义。在关键时刻,傅作义两次保护故都,功莫大焉。
其次,傅作义善守是出了名的,调傅作义卫戍京畿实至名归。
傅作义,山西人,阎锡山的晋军出身。1926年,傅作义是晋绥军第8团团长。晋北战役守天镇时,傅以一团人马,抵挡上万人三个月的猛攻而阵地未失。
阎锡山打仗不行,据说也就是团长的水平。但是搞经济和识人还是有水平的,马上给傅作义连升两级,任师长。北伐战争的涿州保卫战中,傅又以一师人马,抵挡奉军数万人长达四个月的围攻。最终,傅作义被美誉为晋绥军十三太保之一。
1931年1月,傅作义就任第35军军长兼第73师师长,8月任绥远省主席。在九一八前夕,在北方,终于出现了另一个坚定的抗日将军。
2.晋绥军守国门
说曹操曹操到,何应钦习惯了推诿扯皮。对这么忠于国事的将领大感意外,一纸调令,就马上进入战场了。
他没有问太多问题,比如:为什么让我们晋绥军送死?为什么不在从南方调中央军?为什么没有调东北军?
为什么……没有为什么?
傅作义有眼光,他知道热河和绥远的唇齿关系。热河失守后,最重要的抵抗力量要看晋绥军了。
1933年2月上旬,傅部在张家口编组为第7军团,傅作义任总指挥,35军的番号暂改为59军。因此,何应钦调兵的时候,从张家口到昌平。路程100多公里,傅作义只用了24小时就赶到了。
赶到后,傅作义立即把59军指挥部设在昌平县小汤山东北的肖家村,开始了部署。
打内战,那是军人的服从天职。外战打日本人,不光也死守,而且要反击。军人,在民族大义面前,要的就是是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