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他没有被杀的原因有三点。有忠心,有才华,与刘邦关系平衡,够不成威胁。
陈平对自己的犯得过失没有一丝隐瞒,做啥都招了,直言不讳自己有欲望,有缺点,所以要捞点儿。这样的坦白,比那些假君子,伪君子要强很多,所以刘邦觉得舒服,陈平要的无非就是权力,金钱,美女。因此面对如此直白的陈平,刘邦认定陈平是忠心的,是不会对他造成威胁的。
张良的话, 其一,因为张良的聪明,所以他他能察觉到那层刘邦对他的怀疑,在清楚了刘邦为什么这么做之后,他开始拒绝接受刘邦的送他的礼金,这是他自己感悟的,并不是,那个别人提醒他的人那样。然后,他准备退隐山林,防止刘邦日久生出疑问,要知道,刘邦本性深信多疑,许多能成巧匠,竟然为了自己的私心,全部杀掉。
其二,那就是因为张良是贴身辅佐刘邦的人跟刘邦日久生情,怎能不知?刘邦的心情。这相当于了张亮还有一层提前感知人的护盾。他早早明白刘邦的计划,提前设计对应的计划,之后他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其三,张良做出了反对计策,而刘邦对,像你这种帮了自己大忙的忠臣,都没有手下留情,而为什么当处决张良的时候,他会“放了”张良?当然不是在真处决前提下,会在那个时候,没有忍下心来杀掉他。
且说曹参,他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刘邦把那么多功臣都给杀了,曹参从头到尾都没有被刘邦怀疑过和针对过。因为曹参为人低调,不居功自傲,他又不是出头鸟,还特别懂事,刘邦巩固江山还需要他,当然不会杀。
何萧何在幼时便十分的聪慧,才思敏捷,喜好研究历代的律令,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年轻之时便做了沛县的主吏掾,任职期间认识了许多朋友。萧何虽年纪轻轻,但性格和善,善于识人。当萧何初见刘邦时,便认为此人不同寻常,是个有大智慧的人。萧何为刘邦能够在前方安心征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萧何是刘邦成就霸业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韩信带兵的能力还表现在他招揽士兵的能力上。刘邦很多次都将韩信的士兵调到自己的旗下。但是韩信每次都能很快地再集结出一批士兵为自己效力。这种能力简直就跟开了挂似的。韩信本身的带兵能力和他在士兵中的声誉、威望等不得不让刘邦猜疑自己恐怕压制不住这个猛将。
前四位的保身之术都很高明,尤其是张良。对于韩信,很可惜,他带队战斗能力很强,才会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