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第一次开家庭会议的主题竟是“打人之后怎么办”,三人一致同意“打人之后不准上床睡,只能打地铺”的结果,于是就有了以下这幕:
在他睡前顽皮对我们动手之后,包包被我赶下了床,紧接着就开始斗智斗勇,因为他对这个结果不服气,更是变本加厉的动手,结果又被我赶出了房间,在和我进行一番争权夺势谈判之后最终以背家规收场。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家不能动手打人,小孩不能打大人,大人也不能打小孩,谁打人谁出去。”
我回应到:“很好,还有,你记住,没有爸爸妈妈就没有你。还有,在这个家里,你可以生气甚至可以发脾气,但决不允许发脾气打人,任何人都不可以,包括我和爸爸,谁打人谁出去。”
梨花带雨的拼命点头……
这是第一次因为“敌意攻击”被我狠狠教训了一顿,记忆深刻。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存在“攻击性”,这是必经的一个过程,从“工具攻击”到“敌意攻击”,再有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敌意攻击”,有些孩子会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关系攻击等等,尤其是男孩子,一方面受雄性激素影响,另一方面受集体潜意识的影响,从古至今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比如大男子主义、竞争、强者等,但实际上很多时候男孩的攻击性是对外界的一种反应,他们往往会因为淘气更容易遭到来自外界的批评或指责,并且由于缺乏情感力,常常会误解别人行为语言的含义,容易对假象中的敌人进行攻击,其实换个角度理解,他们的“暴力行为”也是他内心痛苦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情感力,也就是让他们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把问题讲出来,就是在为做出行为之前踩了个急刹车。
当然,理解不代表纵容。
至于包包为什么一言不合就容易动手打人,甚至我有时候会觉得莫名其妙,我想过,因素太多了!从小时候学会打拳击开始,然后猪队友又给他看奥特曼打怪兽,又或许从他第一次开始动手却没有人严肃制止,又或许他尝到了动手之后某需求得到了满足等等,我们也尝试过各种方法引导,从我们装倒地被打疼,到猪队友按住不动,再到呵斥甚至威胁,一点点等级在上升收效却甚微,直到这次被我狠狠收拾一顿才知道自己不是家里的中心,你的攻击只会引发我们更强烈的反击。
做父母是一门学问,虽然我不会那么理性照书做,但也没有那么随性任放纵,看书只是觉得父母应该要学习,否则你怎么有能力知道你家娃是一颗什么种子,所以父母需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才能知道养育的方向,万一他是个爬山虎你却总是搭架子不行,他是个蝴蝶兰却当仙人掌养也不行。随性是觉得孩子成长过程是复杂的,你不会知道哪句话哪件事会对他产生深远影响,所以不执着,当下即是最好的。再者,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父母管教,因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不被关注,所以最终还是看我们自己想怎么收放有度,毕竟教育孩子没有人的经验你可以借鉴,因为你和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打人真的是不可以的吗?
其实也不是,毕竟正当防卫在法律上是允许的。原则上,不主动攻击但也别一味退让,如果跑能保护自己那就跑,如果反击能保护自己那就反击,要有攻击的能力,但可以选择不攻击,攻击也是出于保护自己,但发脾气的愤怒攻击那就不行了,你不能一生气就伤害别人,伤害别人和保护自己是两回事!
睡前,我问他,“你说为什么我们有两只耳朵一个嘴巴而不是两个嘴巴一只耳朵呢?”
“不知道。”
“因为听比说更重要,还有,当你在说妈妈是笨蛋的时候最先听到的是你的耳朵,所以不要说难听的话,因为你的耳朵离你的嘴巴最近,最先听到难听的话的是自己,这得多难受啊。同理,当我们说赞美的话的时候,最先听到的也是自己,这多开心呀,别人开心你也开心。”
“知道了。”
“睡吧。”
——202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