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次文献汇报」?这是一个好问题。尽管我也是临时想到,至于原因,还是来自生活。昨晚讲课前喝了咖啡,于是这样一个晚上没怎么睡着。想起了最近的二三时间投入,认为有必要简单记录一下,以便以后重复使用。对于「文献汇报」这一事情,讲起来简单,有嘴就行,做到合格,极为困难。
1. 正确认识自己,选择有挑战性的文献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范围,选择感觉自己花时间就能看明白的文献。对于一个不了解的领域,最好是直接泛读几篇最新报道,从中选择一份实验设计相对简单,贴近自己课题的文稿。逻辑上,不应该一上来就选择难度系数大,20~30页的重量级文献。简单来说,一口吃不成胖子。选了这类文献,容易讲不清楚,不如不讲,吃力不讨好。
但是,同样不应该去选择过分简单的文献,对于一读就懂的文献,几乎没必要用于汇报。因为即使花了时间准备,对自己的提升微乎其微。这需要一个平衡。对于这类文献,或许可以与身边同学讨论,或者可以询问导师选择是否合适。
2. 精读文献,捋清背景与脉络
选择好文献之后,第一件事或许不一定要去读整篇文献,而是先看看摘要,在简单过一下研究背景。此时有可能发现,「真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一会这个专业名词,一会那个专业名词」。甚至有时候,我们会自以为自己读懂了,实则一问某个名词,立马就懵。最好的解法是,选择了一篇文献,相同主题的中文期刊论文,可以翻阅一下。对于一个刚接触科研工作或者刚切入新领域的人来说,看中文期刊论文挺好的,尤其是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如不到1天)搞明白相关领域的专业名词。随后,可以从待汇报文献的前言中,找到相关经典综述,最好是Annual Reviews累,大体学习这篇综述。如此,基本可以做到,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干这个事情,大背景是什么情况,要解决一个什么科学问题?综述读完,逻辑上多数专业名字也搞清楚了。如此,可以开始阅读待汇报的文稿。
此时,最难的就在于,读懂文稿的几乎每一句话。个人建议是先读懂文稿所有小标题,从整体上文稿做了什么,大体得到什么结论。如何一层一层一步步展开生物学故事;随后对应看看每一张主图(一般附图可以不看,不然作者也不会放在附图),搞明白主图都在画啥?至于根本看不懂图片想讲啥也没关系;最后开始逐句理解文稿所有内容。一般建议不要整段整段使用翻译软件,因为这个会明显降低你的阅读速度,但我个人支持逐个查单词,因为你的单词量就是不够,不查单词能看懂啥。基础薄弱的,肯定是通过查查单词,自己一句一句的英文读明白。全文读完,再读一遍,读完之后,最好再读第三遍。因为基础薄弱,你没得选择。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小孩都知道。
全篇文字理解明白了,也知道作者在干啥了,此时还没结束。你需要针对每一个主图,理清楚每一个图的具体含义,关键点在于,作者想通过这个图对应的结果讲一个什么事情?往往这个阶段,就是把主图和文献的文字联系起来。如此,读懂每一张图之后,基本文献精度工作就完成了。
那么最后一步,大体就是基于主图(有必要时加上附图),重新捋一捋全文脉络,搞明白作者如何一层层展开生物学故事,搞清楚了一个科学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
3. 恰当准备一份学术汇报PPT
做一份精美的PPT,这个很难;但做一份质量较高的学术汇报PPT,一般只要细心严谨,做到简洁大方就可以。大体确认一下几点:
- 标题和正文文字要有明显字号区分:简单来说,标题要大,正文要小至少两个字号;
- 一页PPT一个小主题,作者一张主图有ABCDEFG个小图,要做简单拆分;
- 正文文字越少越好,逻辑上,对文稿充分理解的情况下,你只需要图片;
- 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在比例协调的情况下越大越好,你需要考虑坐在台下或者坐在最后的人,真的看不清楚;
- 如果有文字,没有必要,不用加粗,实在必要,考虑亮红;
- 基于习惯,所有字体使用微软雅黑;
- 所有物种科学双名,一定要用斜体,这是细节;
- 中文标点符号之后不需要空格,英文标点符号之后一定要有一个空格;
- 四边留白,PPT的上边界有标题,留一点空白间隙,剩余左右两边和下边,留多一点点。
关于 PPT 制作,当然还可以有更多制作的注意事项,但一切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把握 PPT 上文字的作用」。PPT上的文字,不是拿来读的,甚至不是拿来给自己看的。也就是说,当你开始汇报的时候,这些文字对于来说,本身可以不存在。
那为什么 PPT 上不直接放正文的主图?这不是分分钟就做完 PPT 吗?
道理很简单:
- 你能力有限,只有主图,讲着讲着可能会忘了到底要讲啥,尤其在并不是极为了解文稿故事的展开脉络下。也就是,加一个短句(不超过20个字),可以提示你自己,到底这个图主要要讲什么。
- 听讲人容易走神,正常人都会走神,一旦走神,加上你的讲演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带好节奏。如此只有图片的PPT,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于是认为你的汇报能力不行,当然确实需要提升。加上一个短句,可以帮助听讲人偷懒,他们就可以少听你讲。
4. 汇报是讲演,不是念稿,更不是读PPT句子
存在不少的误区,一些新手会在制作 PPT 的时候写个句子,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句子。等到汇报时,就直接念句子。这个很尴尬。既然是念句子,那为什么不 Ai 一下?直接让机器来念不就完了,甚至还是标准发音。
PPT 上的所有文字,逻辑上都是提示。我个人的观点是:
- PPT 的文字展开是书面语;
- 讲述人员的言语表达,则应该偏口语。
逻辑上,我们是看着提示词来进行故事的阐述。一般而言,写一个长句在上面,最好的方式是假装看不到句子,只讲图片内容。
5. 不要只给自己,更不要只给屏幕做汇报
汇报,不是讲给自己听。自以为是的blablabla,感觉好像什么都讲明白了,实际上台下根本没人跟得上。如果一直对着屏幕,你根本不知道听讲人的表情变化。
一般来说,需要在阐述的同时,眼神不时扫向台下几乎所有人,加入观测到有的人已经面露难色了,最好是停下询问“讲明白没有?没讲明白我重新讲一次云云”。这个应该是一个文献汇报的好习惯。
6. 用好停顿和语调
讲演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些锻炼。当然,一切的关键来源于自信。一般而言,准备充分的人,几乎不紧张。但对于并无几次汇报经验的人来说,不紧张那就是见了鬼了,毕竟此时你会担心自己发挥不好,明明做了准备。这需要一个过程,没有解法,多讲十几次就好了。
至于讲演,一定要认真对待。一般技巧就是两个,或者常见问题就是两个:
- 学会断句和停顿,一堆人在听汇报的时候,如果一上来就是一个文献标题,一次念完,大概率把一堆人挺懵了。而这类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拆分句子,你甚至可以「主语」「谓语」和「宾语」甚至「状语/句」分别拆开,讲完带修饰词的主语之后,简单停顿,比如1-2s,等待听讲人反应(尽管别人可能认为你在思考,但并不影响你的展开),然后讲谓语,又停顿1-2s,最后讲其他部分。如此就分成三四段讲完一个大长句。如果你担心别人觉得你讲得不够流畅,那你就再重新串起来,缩短停顿时间地讲一遍。
- 用好语调,逻辑上,当你讲一个句子,那么可以尝试在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或者某个重要关键词加大你的音量,用好重音。这样的好处在于,别人会被你的音量变化而吸引。人就是这样,永远都只会感受变化,而对于持续存在的东西毫无感觉。
当然,还有一个技巧,这个是我通过多次上台,改变自己发音方式而搞明白的。那就是,使用口腔的后半部分发音,一般平时聊天,我们习惯性的不要去发出太大声音,当然也没必要,所以时常用口腔前半部分发音。但当你尝试讲出相同一个句子时,使用口腔后半部分发音,就会让你的声音变得更加洪亮,而且明显提高穿透力。一般来说,直达不超过100人课室的后半部分没有问题。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刻意锻炼。到底,还是要多做汇报。
7. 翻页做好转折和衔接
这一点临时想起,其实很简单,就是翻页后可以用一句话对前一页或者前面的主题做一次小结,随后引入当前主题。比如前面作者通过BSAseq鉴定到了一个控制株高的QTL区间,那么进一步,作者通过设计分子标记,开展了位点精细定位工作。随后就可以开始当前页面的讲演。
更或者“前面作者发现两份材料的某基因在序列上完全相同,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是不是基因表达出了问题,于是作者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材料分别做了转录组测序....”
做好衔接,讲演会显得流畅一些。
8. 利用好科学图片讲演技巧
学术论文的图片,跟平时的生活照有明显不同。绝大多数图片,或者子图都有自己的坐标轴,X轴是什么,Y轴是什么。对于不擅长汇报或者不知道如何做文献汇报的人来说。
一个非常简单且有效的讲解清楚一张图的办法就是:先讲清楚坐标轴,然后再讲内容,有必要就反复对应图片内容和坐标轴的关系。
或者这么说“作者对F1自交群体进行了株高考察,看到这张图,x轴对应的是植株的高度,从左到右是从低到高,y轴对应的是频次,比如第一个柱子,对应的是株高为30cm左右,大体有20份材料;”随后,把图片中论文作者想表达的,或者你看懂的信息再表达出来,“从图片整体可以看出,材料的株高性状出现了明显分离”....
如此,一张图就讲完了,又清晰,有轻松,不用担心台下的人看不懂,因为「你已经揉碎了所有信息点,给听讲的人给喂进去了」。这是一个逻辑。这个逻辑在于,你可能拆解了听讲人的大脑理解过程,甚至已经并不需要过多思考。换句话说,被你带了节奏。
9. 观察你的听讲对象,学会放弃
文献汇报,挺难的。如果你看到台下的人确实似乎跟不上了,尽管有氛围的问题,但大多还是自己讲演的问题。此时考虑通过语音语调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还不行,使用「看到这张图片」,或者「左上角图片」这类明确指向性语句尝试拉回来。如果还是不行,那么就放弃,因为这个时候,你的讲演真的不行,最好重新准备,下次准备好的再讲。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你看到大家都在听,但是似乎面露难色,而自己也觉得感觉没讲清楚,此时最好地方式就是询问一下「这里听明白了吗?」或者「这里我讲明白了吗?可以再重新捋一下这页PPT」,如此可能可以带回来。但要是连着两三页PPT都觉得自己没讲清楚,同时大伙也没回应说「听明白了,继续」。那么....这个时候,也是放弃,重新准备,重新来讲。
10. 千锤百炼,终成大师
人的成长过程,总是一个挑战自身极限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逻辑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当你擅长一项事情,可能你同时就不擅长另一个事情。能够发现自己的劣势,认识到自身不足,逻辑上是一大好事。因为相比于擅长汇报的人来说,你已经发现了自己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劣势,只要补一补,就可以很快提升。
至于文献汇报,或者相关各类事宜,时间投进去,效果很快就会出现。这类事情并不多。
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努力就能够得到;但也有很多事情,我们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至于此,我们拿到自己能拿到的,也就挺好的了。
写在最后
天分,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努力,决定了一个人的下限。前者没有操作空间,后者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