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产生了一个疑惑:为什么叫非暴力沟通呢?暴力就是暴力,哪里有暴力的沟通呀?原来,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语言有时也会变成了一种暴力,在生活中,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我们自己。之后,《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那么,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
作者马歇尔提出通过4个要素来进行非暴力的沟通:
1、观察
2、感受
3、需要: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
4、请求:为了改善这个状况,我的诉求是什么?(一定要明确的告知对方,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具体说来就是,当你要说一件事情时,先表达出你观察到的,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的需求,最后要告诉对方,你希望他做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一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小孩,把脏衣服乱扔的时候,如果她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邋遢,脏衣服居然到处乱扔。”作为小孩的你会是什么感受呢?
从这句话中,我们听到了一位生气的母亲在指责孩子,并且对孩子做出了邋遢的评价。听到指责和评价的话语,我们通常都会不高兴。有些孩子看到母亲生气了,可能会把脏衣服收拾好,但是也有可能会什么都不管,继续干自己的事情。如果遇到的是后一种反应,这位母亲的火气估计就会更大了。
如果我们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应该怎么说呢?
“宝贝,我看到你的脏衣服在沙发上,沙发看起来很不整洁,这让我不太高兴,你可以把它们扔到洗衣机里吗?”
如果听到的是这样话,你又是什么感受呢?这句话里,没有评判和指责,有的只是对事实的描述,以及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并明确的表示了希望孩子怎么做。听到这样话,我们通常都会照做吧。
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魅力!
这本书,一开始就以这样的方式吸引了我。书中给出了很多的案例,让我发现,原来,很多问题真的可以不是问题。
书中还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大概意思是说:有几个小孩在打架,于是某人去劝架。过程中,这个劝架的人被误伤了,打到他的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孩子,于是他非常愤怒。后来他又遇到一次打架,并且劝架时又被误伤了,可是这次打到他的是个可怜的孩子,所以,他一点儿也没觉得生气。
为什么同样是被误伤,这个劝架的人第一次很生气,第二次却完全没有生气呢?因为在他心里,打他的两个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让他生气的其实并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他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者说是他对误伤他的这两个小孩的看法。
这样事你有没有遇到过呢?
回想那些我们生气的时候,到底是为什么?是因为事情本身让我们生气吗?还是因为心里的想法,我们才会生气呢?如果,我们生气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那么,当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就会少了一件生气的事情。而当我们能够平静的看待一件事情,我们处理它的方式就会更加温和、更加合理,至少不会因为被愤怒冲昏头脑而做出无法挽回的决定。
你的想法决定了你的感受,当你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说话时,你的愤怒也会减少。就像第一个例子中的母亲,如果她能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和孩子说话,她的内心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指责和愤怒,更多的是充满爱意的交流,也更可能达到她想要的效果。
当我们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让我们倾听到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便无形中催生了语言的暴力,伤害了我们的关系。
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怎样去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果你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听的人只会更加疑惑。如果你说了半天只是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不但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反而可能激化矛盾,伤害彼此。
马歇尔还告诉我们,怎样去倾听、理解别人。只有当你理解了别人,才更容易明白他的需求。良好的沟通,需要建立在倾听和理解的基础上。
如果你也希望建立充满爱的良好沟通,不妨来试一试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