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爸妈的心头肉,家长们对孩子总是呵护备至,
因为担心弄脏、弄伤宝宝的小手小脚,而不愿意让宝宝在地上“摸爬滚打”。
甚至许多人认为宝宝站立、会走路就可以了!
茉莉妈妈提醒:爬行是宝宝运动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宝宝的爬行训练对骨骼生长、大脑发育,视力发育以及协调能力都很有益处!!
首先,宝宝爬行能促进骨骼生长发育
爬行时宝宝需要将头颈抬起来, 胸腹离开地面,用四肢来支撑身体的重量。
这就使得宝宝的胸、腰、腹、背及四肢的肌肉得到锻炼,
进而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为以后的站立和行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宝宝爬行能够刺激大脑发育
当小婴儿还在躺着的时候,视听所及范围相对较小,
待宝宝开始爬行后,他所接触和观察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
从而激发了宝宝观察、了解外界事物的欲望!
而且在爬行中,宝宝会寻声做转头、抬头的动作,
同时还会观察到远处的物体,并为之作出相应的反应,
通过这些感官的刺激,可以调动和激发宝宝大脑的积极性,
对宝宝大脑发育和智力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宝宝爬行有利于视力正常发育
婴儿视力发育尚不健全,爬行可使他看清自己能看清的东西,这有利于他的视力正常发育;
相反,过早学走路,孩子因看不清眼前较远的景物,
便会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来注视景物,这样会对他娇嫩的眼睛产生疲劳损伤。
光学权威专家指出:“小眼镜”的增多,与婴儿爬行不足,过早学走路有关。
因此婴儿在1周岁前没有经过爬行是不宜学走路的!
应该先爬行再学走路,否则会影响他视力的正常发育。
最后,爬行有助于宝宝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性
他们在父母的提示及自己的肢体运动中,不断修正对物体的定位和运动方向,
提高了宝宝感知注意信号的敏感性和精确性,
加强了大脑对手、足、眼等各个身体器官的协调性。
既然爬行有这么多的好处,
那么家长该如何好好地给宝宝实践爬行这一课呢?
第一步:俯卧抬头
俯卧抬头可以锻炼宝宝的臂部、腰 部与颈部肌肉的力量及控制能力,是进行爬行练习的第一步。
俯卧时,宝宝从最初使出浑身力气把头抬起来,到能自如地东张西望。
因此,在宝宝出生后至3个月内,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宝宝抬头的能力。
训练时可将宝宝趴卧在铺着垫子的地面上,然后将宝宝的胳膊放在身子底下,
将两侧小胳膊肘支撑起来,让宝宝多趴有助于增强其手臂肌肉的力量,
为以后学习爬行做好准备。
这一过程一般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第二步:爬坡练习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爸爸妈妈用手掌顶住他的小脚板,
这时宝宝就会自动蹭着爸爸妈妈的手往前挪动,
开始的时候,可能宝宝的整个身子还不能抬高,大人可以从旁边扶住他的身子助其前行。
等他够力气手和脚可以匍匐前进了,父母就可以只扶住他的身子让其自行往前挪动,
再慢慢等宝宝能逐渐将胸部、腹部悬空,
并学会了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时,
爸爸妈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爬行了。
第三步:吸引爬行
利用不断移动宝宝喜欢的玩具,吸引其爬行,
这应该是家长最常采用的训练宝宝爬行的方法。
但是,对于有爬行意识但还不会爬行的宝宝来说,
除了“诱”,还应该有一定的“助”,即大人帮助他实现爬行。
在这一过程中,让其体会到爬行带来的满足感,
然后逐步减少帮助, 让宝宝实现真正的“自我爬行”。
家长帮助宝宝爬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让宝宝趴好,然后交替推他的足底;
用毛巾等提着宝宝的腹部, 帮其实现腹部离“地” 等。
第四步:趣味爬行
宝宝会爬之后家长要有意识地为他营造适宜爬行的环境,让宝宝的爬行过程充满情趣。
例如说,可以将毛巾、毯子、地垫等物品铺在地面上,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鼓励其不断探索,还可以丰富其触感。
又如,可以用纸箱等为宝宝制作“隧道”,
让他能够在其中穿梭爬行,天生喜欢探索的宝宝肯定会乐此不疲。
第五步:翻山越岭
当宝宝的爬行技术相当熟练之后,可以进一步增加爬行的难度,让他的爬行充满挑战。
此时,家长可以放置一些枕头、被子等,做成“山丘”,
让宝宝越过“山丘”去取自己喜爱的玩具。
当然,爸爸妈妈的身体也可以成为宝宝的 “山丘”,
让他爬过去找妈妈、找爸爸。
这种“翻山越岭”式的爬行练习,对于发展宝宝的感觉统合能力十分有利,为其日后行走打下了基础。
总之,爬行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要鼓励孩子多多享受爬行的乐趣!
当然。
不排除这种情况:无论如何创造 条件、如何引导,
宝宝就是拒绝爬行,成为一个不会爬就会走的宝宝。
对此,家长不必惊慌失措,只要在日后的生活中注意弥补,坚持让他练习爬行,
并多让他玩滑滑梯、荡秋千、走马路牙子等游戏,
即使宝宝先走后爬,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