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上的课堂,在提到“奉献”时,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病理性利他”。
“病理性利他”,这是心理学中一个专业名词,这也是人心理的一种防御机制。那何为“病理性利他”,简单说,就是我帮助别人,帮助到了连自己都比别人过的差的生活。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投射与受害者认同之间的一种组合。我把被我帮助的对象,看成是虚弱的状态,他在我的眼里是需要被帮助和照顾的。但是对方看似虚弱的状态,实际上并不是对方自身的,而是我把自己的需要被帮助、被照顾、被关爱的状态投射到了对方的身上,然后我帮助他、照顾他、关爱他。当我在给予对方照顾和帮助的时候,我所感受到的,是自己被关爱和滋养了。所以,我们在照顾或关爱对方的过程中,其实是在让自己享受被别人照顾和关爱的感觉,这是一种拐弯抹角的自己照顾自己。然而,在拐弯抹角照顾自己的过程中,对别人好,对自己却未必好。
因为,潜意识中,我们觉得自己不配享受,不值得拥有。但,我们仍然渴望去享受,想去拥有。于是,当我们有这种渴望的念头时候(本我需求),我们会认为不对的,不该有的,不配得到的。然后又对自己有这些‘贪婪’的念头和欲望产生内疚(超我惩罚),为了缓解自己的内疚,我们宁愿去照顾那些更值得拥有这些东西的人。于是,我们把自己的渴望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现实反应)
家长课后就碰见一个现实版“病理性利他”案例。对方是一位接近退休的老人,头戴一顶“好人”的光环,一辈子勤勤恳恳、忙忙碌碌,所有的好都给了他人,收获的是“好人”、是“光辉伟岸”的形象。这位老人一辈子活在为别人的“奉献”中,这样他才认为自己活得是有价值、有意义。当老人某日不再工作,无所事事时,本该心安理得安享晚年,但“不配得感”让老人不敢去享受眼前的晚年生活,受累的心又一次次想要休息,于是在本我和超我强烈的冲突之中,老人给自己找了一个歇下来的借口“身体不舒适”,于是子女带着老人到处医院检查,就是找不到任何毛病。受到超我惩罚,一种强烈心里内疚,老人不得不活出一副病人的模样。当老人为他人的付出而失去自我,忽略对自己照顾、害怕尊重自我需求的时刻,就是一种“病理性利他”的表现。
再回看我们,有多少人,每次当你的生活质量有了提升,却看到父母依然过得不怎么样,是不是多少会勾起一些内疚感。当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以为这就是为孩子好,实际上让对方感受到是一种不可名状的难受,有内疚也有被控制。
病理性利他的防御机制是怎么产生的?
通常是早年成长环境的因素导致,比如孩子从小被父母疏于照料,又或是父母的情绪像没有长大的孩子,而孩子则过早的懂事去照顾父母的情绪。懂事的孩子,不但要照顾父母的情绪,还要照顾周围人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也因为这样,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欲望。
为了不给父母添麻烦,为了还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我们变得害怕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害怕假如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而带来的强烈的内疚感。这就是许多人不敢去享受幸福生活,得不到生活快乐的真正原因。
亲爱的们,我们有时在一段关系,一段情感中拼命去付出,有时候并不完全是因为爱对方,很有可能是想通过爱对方来爱自己。但其实,我们都忘记去问问最重要的自己,我喜欢吗?我想要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告诉自己,拥抱自己,你是值得的!
真实的去爱自己,才能真正的去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