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包豪斯预科
包豪斯的办学模式包括三个层次:半年制预科、3年制本科和众多的实习工场。预科是包豪斯教育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一)预科的奠基人
1、伊腾(名词解释)
包豪斯的预科第一任主持人是伊腾。伊腾是瑞士画家、艺术设计理论家和教育家。他是一位拜火教徒。拜火教徒的戒律要求锻炼脑力和体力,严格规定素食。他为预科规定了三项基本任务:(1)释放创造力,并以此激起学生的艺术能。而这种才能只可以依靠自已的感觉和知识。因此学生首先
应该摆脱僵死传统的荷载,并有勇气从事自己的事业。(2),简化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过程。(3)使学生熟悉视觉形象的原理,理解形式和色彩构成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相互关系。
伊藤预料教学内容的基础,是18至19世纪之交德国浪漫主义者关于色彩和色彩构成的理论。研究形式节奏、色彩、比例和空间关系的对比,如大小、长短、高低冷暖、黑白、宽窄、明暗、厚薄、硬软、动静、锐利、强弱、滑糙等,是伊腾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研究对比时,伊腾要求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客观理解,进而到综合体现在所有对比中,伊腾指出三种基本对比:黑白、大小和冷暖。对比只是世界第极端形式,它们之间有一系列渐进过程。掌握这中过程,能够发展对复杂的艺术结构进行综合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在学习过去时代大师们的作品时,伊腾要求学生保持某种独立性,这样可以避免陷入对固定风格的一味模仿。
他在课堂上的做法是:用幻灯把优秀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投射在屏幕上,然后撤掉物灯,让学生用碳笔在纸上画素描,以分析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运动。他常常分析这些作品,用粉笔在黑板上作画,讲解艺术家所使用的形式的富性。
伊藤醉心于早期基督教哲学和中国哲学。他认为促使人向外发展的一技进步,必须由人内在的精神品质的发展加以补偿。他把这些思想成功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概括预科的基本思想为“体验—发现—知识”三段式。学生从感性上体验形式、色彩、节奏、比例、结构和空间关系的对比,从视觉和触觉上体验各种材料的性质。在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发现了结构和空间关系的广阔世界,并揭示这些发现中的理论前提和哲学意蕴。他援引中国成语“得心应手”,并按照德译“手的运动和心得运动同时完成”来理解它的含义,从而赋予运动以重要的意义:运动产生形式,并形成知觉的本质。并形成知觉的本质。伊腾写道:“运动产生形式,形式产生运动。每个点、线、面,每种体、暗、明、色——由形式的运动而产生,又重新产生运动。悲和喜、恨和爱、好和恶是产生运动的心理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格罗皮乌斯和伊腾之间产生了矛盾。格罗皮乌斯不满意伊腾的地方有两点:一是伊腾把预科办成只有他本人能够主持,其他人无法替代;二是伊腾预科只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而包豪斯的目标是培养作为现代技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艺术家。在和格罗皮乌斯发生了几次尖锐的冲突后,伊藤于1923年离开了包豪斯。
2、伊腾为预科规定了三项基本任务:
(1)释放创造力,并以此激起学生的艺术才能。而这种才能只可以依靠自己的感觉和知识。因此,学生首先应该摆脱僵死传统的荷载,并有勇气从事自己的事业。
(2)简化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过程。在这方面,同各种材料打交道很有益,学生在短期内应该确定,什么材料——木、金属、玻璃、石、粘土或藤条最适合他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
(3)使学生熟悉视觉形象的原理,理解形式和色彩构成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