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需要承载太多的记忆,这些记忆以年为单位计算,假如一个人的寿命有八十岁,那么他将有八十年的记忆。这对于普通人来讲是不可想象的,假如我们把大脑当成储存器,那所有空间都要被记忆占用,我们无法再用大脑从事其他活动了。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要学会遗忘,或者将一些与当下无关的记忆打包收藏起来,我也是这样。
在成年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选择把过去经历的人和事逐一折叠起来,安置在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里,仿佛我不再拥有过去了。然而事实是,尘封多年的记忆依然有重新激活的可能。
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
说起来,我的青少年时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在这期间,我遇到过不下十位语文老师,他们有的是我的老师,有的是我父母的老师,还有的是我老师的老师。
这些老师在我眼中是亲切的、经验丰富的,不仅对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深刻的理解,也知道怎样教好自己的学生。
就这一点来说,他们可能比一些大学老师或研究生导师做得还要好,因为前者比后者距离学生更近,也更加注重以身作则,这些都有助于人类在成长的关键期打下良好的道德与思想基础。
这些我无比怀念和感激的东西,再次被唤醒是在我自己开始练习成为教师的时候。
那个时候,直到现在,我没有了备战高考时作为学生的紧张和迷茫,苦于不知怎样适应和对接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也是在此同时,我通过重读高中语文课本,回忆起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的情景。
我不得不说我是幸运的,当我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时候,我遇到了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他们或是循循善诱充满耐心的、懂得关爱学生,或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授高中语文必备的系统性知识以及文化常识,使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能有所提升。
尤其是高三时期的语文老师,他来自我的故乡桐城,受教于桐城派的后人。在课堂上,他倾囊相授,热情饱满地给我们带来一场又一场教学盛宴。
从语文二字开始,讲到语文教育的深层意义,再讲到高考语文的应试技巧,从古诗文到文人轶事,阅读方法到写作策略,信手拈来,面面俱到,使我们在颇有些沉闷的学习过程中依然保有几分乐趣,至今回忆起他讲课的某个片段,我仍是赞叹、感慨不已。
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不但是帮人们弄懂句读之学,还要解答学生在学习、成长方面的困惑,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意义。
在我看来,语文老师所肩负的重担远比一般人想的更沉重、更艰巨。
我们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正是通过一代代老师和学生的教学和互动传承下来的。从我老师的老师,到我的老师,再到我,或许再到我的学生,我学生的学生,人类文明的延续不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吗?
伟哉,壮哉,不作空谈,这些语文老师进行的竟是这样宏大、影响深远的事业,我又怎能不记录、不怀念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