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发压力大的五种非理性思维
由非理性思维造成的紧张和过激反应,是最常见的内在压力源。有以下五大类型:
第一种,过度完美型。
这种人,不完美宁可死,一点点小事都可以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求全责备,不能容忍一点错失,反而容易全盘放弃。
第二种,过度自责型。
无论发生什么坏事,旁人有什么样的批评,都认为是在责备自己,都会揽到自己的身上, 完全不考虑环境的因素,或者跟自己相不相干。
这种人常常还因此而走到哪里都认定别人也会苛求,批评自己,说自己的坏话。结果人人看上去都有对头、敌人的嫌疑。
第三种,逃避型。
这个跟过度自责恰恰相反,他不是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而是逃避责任。什么事情不顺都是环境、他人的原因,恨不能连办公室的植物都有错。
这种思维常常造成的结果就是逃避性的行为,因为焦虑,紧张,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就把头埋在沙子里,拖延逃避。
第四种,灾难型。
有这类思维模式的人,很少会往好的、正面的、积极的方向想。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很紧张,凡事总是最关注负面的东西。
加了薪呢,觉得是因为是股市好,老板手头松;万一听说公司裁员,马上就觉得大祸临头,一定是自己。
第五种,幻想型。
幻想型思维对于环境的要求非常幼稚、天真,这类人常常会这么抱怨:“我想创业,为什么没有人投我?”“我要是名校毕业的就好了”,或者“我父母要是有关系就好了”“我要是美女就好了”。
一个人的非理性思维,当然不是凭空来的,它跟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亲子关系,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性别地位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但它的“来龙去脉”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辨别、认识、 捕捉这些非理性的念头,如何对付它们,来有效地帮助我们减低压力和焦虑。
以上五种非理性思维,常常会导致消极、悲观的自我独白,给自己带来不能负担的心理压力。比方说“你真笨”“怎么这么没有用”“你永远升不上去的”“你这个样子怎么会有人跟你做朋友”。
怎么办?对别人不合情不合理的评判,我们可以不听,不理睬,自己脑子里的评论家、评论员、批评家,我们拿他怎么办?我们自己无法离开自己。
你可能知道,心理咨询的起源是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手段,也可以说是治疗的目标,也就是“make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潜意识变成意识”。
也就是把我们潜意识里的东西,比如说情感冲突、希望、恐惧、负罪感、非理性的欲望等等,通过自由联想,分析师和被分析人的交流、讨论,将它们带到意识层面上来认识、理解、化解。
一旦不见天日的东西见了阳光,哪怕它不见光死,当事人辨别、认识、对应、接受它们的勇气、力量,都会大不一样,都会要理性很多。
我们这里要类似如此地处理这种负面的自我独白,我们首先需要、捕捉到,注意到它们。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注意自己的内心活动并不是我们的本能,不是每一个都会做的事情。而这恰恰也就是心理咨询最主要的原理之一。
古典的精神分析,要求分析师做一面“镜子”,就是为了创造这样的一个机会来给你注意到你平时连想都不想,条件反射似的就会有的思维、感受与行动。
二、实现自我对话的四个步骤
注意到、捕捉到这些非理性的思维和负面的自我独白之后,接下来,你就可以运用自我对话,英文叫self talk这种自我教练的方法和几个步骤。
假如你去见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也会带你这么做,而你完全可以自己学习做这个:
第一步:给内心的批评家取个名字。
在捕捉、注意到了这个“永远的批评家”,或者这个“反复在担忧、唠叨的声音”之后,要设法把这个声音跟自己剥离开来。
心理学家常常建议,给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批评家,给这个“帮倒忙”的声音,取一个名字,在思维、情感上推开它,在心理上跟它“划清界限”。
这个听起来或许幼稚,但认知科学表明:这可以帮助你划分出一个界限,标明你跟这个声音的对立关系,这对于对抗它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说,我的来访者,常常会用电影里反派人物的名字,称呼他内心的批评家。
还有一个来访者,特别不喜欢他的一个老板Peter,就常常叫他自我独白“Peter”。父母也很不幸,时不常地也荣列其中。
第二步:对抗这个有名字的"专业批评家"。
你要学会反驳它,甚至于“对骂”,最起码要质疑这种打击性、消极、紧张的独白。“自我对话”的主戏在于“对”,有了“对答”“答辩”“辩论”,才会有 “推翻”跟“颠覆”。
你去见心理咨询师,也无非是求助于“旁观者”,来执行这个观察和提问。比方说,你的通常反应如果是“我真笨”,咨询师会问:“真的吗?”“真是这样?”“那你麻省理工是怎么进来的?”
你也问问自己,“真的吗?真的这样?那五关六将,是谁过的,谁斩的?”
“老板肯定是不喜欢我,才不给我那个重要的项目”,或是“他恨死了我,才给这么一大堆活”。那你可以问:“好,就算这有可能,凭良心说,还有没有其他解释呢?”
在注意到自己不请自来的焦虑、评判之后,学会质疑,“会吗?真的吗?不会吧?”这都是自我教练的一部分。
第三步:自我修正。
学会了自己捕捉自己的反派独白,也开始质疑和跟它争辩之后,自我教练对于非理性思维的下一步就是修正,直到取而代之。
把这种动不动就是“不会有人喜欢我”“我永远成功不了”的说法,给替换成 :
“这个活干的的确是不漂亮,但也不是真的就没办法做得更好些”,或者“下次,是得早点开始”,或是“跟自己性格不合的人怎么打交道比较好?”
说起“下次要早点开始”这样的自我告诫,对待拖延症的一个手段也就是在想“我明天再做”的时候,学会跟自己老老实实地说“不,我不等了,我不等明天, 现在就做”。
你可能会想,是吗?有这么容易?是的。
当我们把一个想法跟自己很明确地、清晰地说出声来,我们因此而照它去做的可能性常常要大很多。
认知科学的原理是,相对我们潜意识里的一个想法,一个明确清晰,表达完整的指令,我们大脑本能的、自动的反应就是接收、理解、接纳它,这样执行它的可能性会比默默地想到要大。
这跟为什么同一个建议,从别人那里听到常常比我们自己想到更容易让我们去尝试类似。
最后一步:跳脱出来,看自己。
想象一下,如果这些负面评价,如果是别人,比你差的朋友,比你低的同事,比你小的朋友,来跟你这样片面、消极地责备他们自己,你会如何回答?
你会如何去反应,反驳,说服,纠正,鼓励他们?
借用一下我们的“幼吾幼,及人之幼”,自我教练要“幼人之幼,及吾幼”。
此刻的“吾幼”不是你的孩子, 而是你自己,是你很可能、很少得到过别人鼓励,从来没有满足过父母,可能也还没有被社会充分肯定的你自己,还没有长开、长大、长成的自己。
幼人之幼,及吾幼,你如何鼓励、需要你鼓励的别人,你也可以一样如此地鼓励,支持你自己。
压力管理,如果不能化敌为友,起码能够化敌为非敌非友的中性,也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