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最近非常火,但他应该火。
因为年年就业苦,每年差不多,今年特别惨。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内卷愈发惨烈,大部分人都无法找到工作,更遑论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了。
上周和单位的实习生聊了一下,他读的金融专业,现在经济形势不行,不该读这种半虚不实的专业,在我们这家金融单位实习后,发现平时课堂里教的那些金融建模,什么CAPM理论根本用不到。在金融单位工作的核心能力就是找钱或者找项目,经济不景气时,单位还能养下闲人,不景气时那就是一位难求。总之就是跟你什么院校毕业,GPA多少,没半毛钱关系,工作主打的就是情商、社交和会来事。
和高中的好友无意中谈起了棋牌类型的游戏,他说他是天赋型选手,比如像《炉石传说》这样的游戏,他就打进过国服前200名。而且他只是靠自己的积累和领悟,也没名师带他教他,这一点我也深以为然。但是作为中年男人的我们,也意识到了游戏不能是生活的全部,因为我们大概率是没能力去靠打个游戏养家糊口。所以很大程度上来说,这种强过普通人但又不是独一无二的天赋属于“无用型”天赋。他口才也一般,当主播太勉强,而且游戏这个载体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的热门游戏有可能成为明日黄花。
周围很多朋友是球迷,我本身对足球不感兴趣,还被一些狂热球迷嘲笑过什么不喜欢足球就不算是男人,当我说梅西即使拿了10个金球奖也不能帮阿根廷拿回马岛时,他们恨不得跳起来干我。其实喜欢足球本身没什么问题,你每天踢球也可以,但是希望把踢足球当成一种能赚钱的职业真的有点难,因为在职足球人数就那么点,想挤进去没点水平和门路真的不行。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一个职位需要的是“聚光灯效应”或者从业水平要达到行业内前1%的话,那这种职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在天赋面前,努力带来的作用真是微乎其微。
选择工作时最好要考虑一个“容量”问题,就是行业内能容纳多少从业人员。比如你要是表演系毕业,没有顶级颜值、演技或者行业资源的话,大概率只能做群演,在横店虚度年华;但是你要学的是计算机,即使你技术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下,你也有机会获得一份高薪工作,因为IT岗位不仅需求量大,而且电子信息这类产业的发展属于不可逆状态,只会越用越多,绝不会退回原始状态,好比你用了马桶以后,还会主动选择野外挖洞解决如厕问题吗?
选对好的专业很重要,可惜的是大部分人以为高考就是终点,选择专业时都处于一个迷茫懵懂或者无所谓的状态,也从未考虑过以后的就业机会,可这种沉没成本是大部分普通家庭无法承受的。这就导致我们从后往前看时,很多专业选择无异于赌博。经济发展时,一切都好说,毕竟发展能掩盖一切问题,可能都是工作找你,而不是你找工作;经济停滞时,在就业上,很多问题都要暴露出来了。我在留学那会儿,清楚地记得我们一群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嘲笑”过生物学专业,我本科的导师还直接说大部分生物学PHD没啥用,都是rubbish。风水轮流转,当我就业后我发现了,我们这种专业的就业难度跟rubbish也差不多,五十步笑百步,求职时遭的职场白眼也不少。
普通人考虑普通人的事情就行,自身努力很重要,但更多的是要考虑历史进程。打个比方,如果你当初 ALL IN 了算盘技巧,那计算器出来后,你就必然被扫进历史尘埃了。兴趣爱好很重要,但还是先活下来再说,现在越来越觉得什么医生和老师这种岗位是真的爽,没有中年危机和失业这一说,事业编和公务员这种岗位也稳如老狗,免你后顾之忧。最次也尽量读一个偏实用的理工专业最好,还能用命换钱,保住的生活下限不成困难。
可惜的是中国的门阀制度虽然物理上不存在了,但心中的门阀和标准一直都有,还是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臭架子。我一直觉得如果没本事上清北复交这种顶级高校,双非本科的211的计算机就业依然会比顶流985的“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强一万倍,张雪峰也说过上海理工大学的就业水平就比很多211强很多,毕竟有理工和地域的双重buff。但大部分人依然看不清这种情况,还是妄图用一纸985文凭去逆天改命,可惜这种时代红利早就不存在了。
和老友聊天时,他是上海交大材料系博士。
我说:“你好歹是名校工科博士,怎么不去为科学界做贡献,反而去从政了?”
他说:“因为我是搬砖搬出来的博士,不是创新型博士。”
“你觉得你专业咋样?”
“稀烂!”
“怎么说???”
“以后我女儿要是读材料系,我就打断她的腿!!!”
相视一笑,普通人的人生容错率实在太低,生活就业都难。我们都想要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但实在是做不到啊,除了无奈也只能无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