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与多位专家到某千年古镇考察并参加了当地政府举办的研讨会。该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保护状况良好。当地政府积极复建古镇,走文化旅游兴县之路,也可谓决策得当。一切看起来充满希望。然而,讨论伊始,地方政府领导提出的要求便一头浇灭了我的满腔期待。他们希望,专家不必提供理论分析的“虚言”,只提供“可操作性”建设意见,其实就是提供能提高流量和收入的点子。
——《中华民居》主编姜志燕
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是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上面提到的古镇所在正是黄梅戏之乡怀宁。这里是戏曲之乡,孕育了京剧鼻祖程长庚,京剧名角郝兰田、杨月楼、杨小楼等,以及我们熟悉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怀宁既是徽剧的故土也可谓京剧的源流,黄梅戏亦诞生于此。对老一辈怀宁人而言,黄梅戏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爱恨离别和世俗生活都在戏曲中得到寄托与升华;对这一代怀宁人而言,黄梅戏是一份沉甸甸的祖业,在过往的辉煌和现实的尴尬间,我们又无法不面对自己身上传承和发扬的责任。
怀宁县文化委员会主任程筱宏说:“我们努力建立健全黄梅戏民营表演团体管理、扶持体系,保障戏曲文化人才政策、机制必须落地生根。”,当地政府为了能把戏曲传承下去,2009年投资两千多万在县城建起了黄梅阁剧场,在古镇石牌建起徽班博物馆临展馆,全县42个“农村文化乐园”项目村率先建起“戏台”。目前,怀宁拥有黄梅戏国有剧团1家、民营剧团28家、民间班社十几家,一切看起来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就像这块山水,气质淡然、中正平和。就在这时,程主任还说,我们要打造完整的戏曲产业链,我们要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黄梅戏曲爱好者,戏曲达沃斯小镇、国际戏曲论坛、全球戏曲艺术节……精彩丰富的未来即将到来。
这要说起来,黄梅戏也曾名扬海内外过,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迎来迅速发展的阶段,50年代黄梅戏《天仙配》火遍大江南北,瞬间掀起一波黄梅热,全国各地相继成立黄梅戏剧团,港澳地区还有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要说走出国门,这得说说黄梅调电影,子1950年代后期开始的约莫十个年头,香港、台湾、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话语电影海外市场,几乎全都笼罩在黄梅调风潮中,代表作有《貂蝉》、《江山美人》、《红楼梦》、《白蛇传》、《杨乃武与小白菜》、《梁山伯与祝英台》、《七仙女》、《西厢记》、《万古流芳》等等。
如今,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爆炸发展给社会文化生活带来巨大冲击,泛娱乐化时代已然到来,黄梅戏面临着作为传统艺术文化形式逃脱不开的困境。首先是职业人员减少,年轻人才短缺,后继无人。如今舞台上活跃着的基本是老演员,“武场”专业人员几乎断层。其次,观众流失,愿意看戏的越来越少,大多数文娱活动在网络上就能实现,影视业又高度发达,很少又人愿意踏入戏剧场。再加上叙事节奏缓慢,在普遍追求感官刺激的今天,极少人能对戏曲产生兴趣。作为怀宁人,我问母亲觉得黄梅戏的发展是否还有希望,她的回答很悲观:“除了你爷爷辈的人很难融入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还保留着黄梅戏情结,我们这辈人都不怎么听戏了。要说我小时候还那么喜欢黄梅戏呢,像你们从小就不听黄梅戏,那不更难吗?”其实这里面我不全然认同,喜欢上黄梅戏不难,单是翻了几部文献、查了一点资料、听母亲给我口述了几部戏曲,我就已经感受到了黄梅戏的魅力,并且我能确定黄梅戏优秀过互联网时代流行的大部分娱乐形式,也能比它们更有趣。只是这份优秀难以让大众接触和接受。
即使如此,我县仍然在这块文化IP上下了不少功夫,也有了一定成果,毕竟这是怀宁的一张说得出口的名片嘛。不管是出于功利还是出于责任还是出于热爱,至少目前黄梅戏还活着,那都是值得肯定的。于是,我们拜会了怀宁县文化馆副馆长,想了解我县黄梅戏传承和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政策和目标。奇怪的是,这位副馆长说:“我们县有一个剧团,黄梅戏的事还是去问专业的人,他们肯定比我了解得多说得好,你们还是找他们更好。“就在我们失落地准备离开时,碰到了文化委文化科负责人王凤高,很幸运,他跟我们讲了很多。他兼任怀宁县文化委民生办主任,组织和参与过众多戏曲文化活动,更参加过很多剧目的创新生产,在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可谓是中流砥柱。可当我们问王叔叔是什么干部时,他只笑笑说自己是戏曲爱好者。和我们谈话中,他叮嘱我们要自信,更要有文化自信,说中国青年可以无傲气不可无傲骨,在自己的事业和岗位上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要玩虚的。我想了想,这些既是说给我们听的,大概也是他时常鞭策自己的吧。谈话中,他还透露了一个信息,有些事想要推进不是那么容易,关于黄梅戏的工作更多的其实是落到了像他这样的爱好者身上,也只能落到他们身上。
我不知道程主任是否有信心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让戏曲走出国门,但我只期盼黄梅戏的声色不会在某天落幕,我只期盼黄梅戏中传递的徽州这方土地的生活观念、生活情趣、生活智慧不会在某一天被掩埋进历史。然而结果我们谁也无法左右,就像姜志燕说的,也许,文化继承和创新这场接力赛中,参与者能否胜出不重要,积极参与才是最关键的。
黄梅戏的今日,也是众多传统文化的今日。保护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的特有现象,在中国尤为显著和突出。因为近百年来,中国历经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国家比我们经历的更坎坷,没有国家比我们失去的更多,宛如一梦醒来,发现过去数千年都是飘渺云烟。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不引起警惕和反思,不从祖宗的基业中传承点能促使我们保持自我和继续前进的东西,那就只下一纸历史供我们自嗨了,那就真当五千年时光是一场梦了。可看看所谓的保护传统文化,有多少是政府为了完成指标、有多少是为了经济效益、有多少是好大喜功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