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17世纪英国哲学家巴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人类知识之所以千年如一日地毫无进展,根源在于“抽象”能力的误用。人心制造了一大堆去掉具体特性的抽象概念,误以为心外一定有个本体世界与这些概念想对应,否则心中这些什么东西都不是的概念何以产生呢?于是,在这些抽象概念的引诱下,人心误入歧途,试图穿过感觉印象,寻求背后的本体世界。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找了千年有余,人类知识的行囊始尽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存在者存在”、“磁石吸铁乃因磁石的吸铁本性”之类的同语反复,新知识几乎空空如也。因此,巴克莱说:“人类自己扬起了尘土而抱怨什么都看不见”。
§2.人心制造的概念遮住了经验观察的双眼,这就是新知识所以不能产生的根源。因为它把目光吸引到了一个超验世界,一个维特根斯坦笔下的“空中楼阁”。自巴门尼德天才般地说出了“存在者存在”(einai etin)这句信息量几乎为零的实话之后,空中楼阁搭建了第一块木板,开始了人类最壮观、最宏大,也是注定没有任何结果的精神冒险----形而上学。接着,柏拉图营造了至善的太阳王国,亚里士多德精心设计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最后黑格尔沐浴着“正反合”的绝对精神光辉,为之踌躇满志,为之彷徨四顾。然而,压根就不存在一条通往超验世界的天路。形而上学家们修造的“雅阁的梯子”质地太差,无法完成攀登空中楼阁的任务,于是梯子下面摆满了形而上学的尸首。
§3.形而上学坚信有个超验的彼岸世界,我们心中的普遍观念,也即“共相”,皆因之而生,以之为据。笛卡尔说这个世界的名字叫物体、心灵和上帝。什么都可以怀疑,唯有三个实体不可动摇,这是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他骄傲地借用阿基米德的杠杆,“只要给我三个实体,就可以撬动地球”。相信心外有与普遍概念对应的东西真实存在,不管是物体,还是灵魂,抑或上帝,通称“实在论”(Realism)。形而上学家都是实在论者,无论唯物还是唯心,都信仰心外之物。这种哲学正是巴克莱神父批判的“扬起尘土而抱怨什么都看不见”的族群。因为“真实”(reality)存在的东西,只有还原为感觉印象才能分析确证---“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一个去掉色声味、长宽高的,无任何具体特征的“物体”,不过是人心抽象出来的一个类概念,即所谓的共相。类概念或共相仅为标示某类物体或事物的符号。越抽象,符号的内涵就越少,到了“物体”就几乎没什么内涵了。“实在论”把类概念这样的符号,当成感觉之外的最真实的东西来寻找,最后只能抓到一把把空气般的概念而望洋兴叹了。世上本无一个“一般三角形”真实存在,只是在黑板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让这个“个别”的三角形“代表”所有的三角形,于是它获得了“一般三角形”的意义;世上也看不到“人”存在,只有张三、李四。从张三或李四身上获得了“人”的抽象意义,就有了“人性”、“人类”这些类概念。真实存在的不是类概念,而是个别可以还原为感官所及的东西。To see is to belive,从巴克莱对物体的感觉化开始,到休谟那里,连灵魂都变成一组印象了。经验主义转移了人类认知的视线,一种不同于柏拉图以来的“往上看”的形而上学视线,而是紧紧握住当下感觉之手,给习惯抽象的人心挂上砝码,不得飞跃经验之域。经验科学产生于英伦三岛,牛顿、波义尔、惠更斯诞生于群星灿烂的17世纪,与巴克莱神父等人吹响经验主义的号角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