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幼年时,师长们为了鼓励我们上进求学,总会问“你将来想上北大还是清华呀?”那时的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说的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在北京,他们是整个中国最棒的大学。
再后来到了初中,接触到了文理科的不同,就知道北大偏文清华偏理,我带着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到了高中。高中就对高考和分数线的概念越来越清晰了,也就清楚了自己的水平离北大清华很远,不再说自己要上北大或清华这样的话了。
就在我以为自己只能以游客身份走进北大清华校园时,我突然遇到了一个新的机会——北大暑期学校。
北大暑期学校创办于2008年,只要你本科毕业还没超过九年就可以申请,不需要考试。
暑期学校开设的课程种类丰富,除了有些课程有基础学习的要求,其余的只要时间允许、只要你感兴趣,你都可以申请。
如果你是高中生,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想看一看自己适不适合这个专业,那么暑期学校无疑是最好的试金石(我第一天上课就遇到了一位这样的高中生)。如果你是其他高校在校生,对于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想学习更高水平的课程内容,那么暑期学校也是你提升自己的最佳渠道。如果你对自己专业以外的某一学科特别感兴趣,希望能多了解一些内容,那么暑期学校绝对值得尝试。许多课程的任课教师在专业领域内颇有建树。
我其实对心理学课程很感兴趣,可惜时间不合适,最后我选择了《文学与伦理》这门课。
授课方式不同了,这门课的老师是一位知识涵养丰富的先生,老师说话的声音细腻动人、授课方式也比较传统,在这堂课上既有不少地粉笔板书,还有电影播放等多媒体形式。作者考虑到不是所有人都读过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所有作品,所以通过电影可以让我们更快地了解著作的主要内容(比如《父与子》、《战争与和平》)。不过这门课真正有价值、发人深省的是老师对作品、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和观点,也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思考。课堂的环境也大不一样了,现在有不少学生都是带着“笔记本”在做笔记,浅浅的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这在我读书的时候是无法想象的,可见电子设备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改变。
一个月的时间我真正去了解了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学会真正去思考伦理、集体伦理、社会伦理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老师的指引下大致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其中还读完了《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两部小说(在此之前我个人十分抵触俄罗斯的文学和小说)。
最后考试的形式是开卷,但题目只有两道,就是论述题,你必须读完老师指定的著作才能比较好地作答。与其说是考试,我更像是在借由这个机会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我的心态虽然认真但也比较放松。最后的考试我拿到了B+的成绩,毕竟离开校园和考场多年,我个人对这个分数还是比较满意的。
虽然已经踏入职场,但是我们偶尔也会怀念校园、怀念课堂,借助这样的形式重新回到课堂也是让人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