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8-2017.03.29】
黄执中,关于“表达与思考是如何交互影响”的系列课程。核心观点如下:
1语言的边界就是思考的边界。凡是能被叙述的,才能被看见。——隐藏概念解读:这里的“语言”≠“文字”,是指“抽象思考的能力”,是与本能应激反应相对的一个概念。
2人的语言习惯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贫乏、模糊的语言使人变笨;精准、复杂的语言使人洞察。——隐藏前提:人性是懒惰的(路径依赖)
3关注话语中被隐去的“我”,这是区分感受与事实的重要依据。——隐藏前提:人性倾向于逃避责任
169 语言与思考
梗概:语言定义了我们所能思考的范围——举例:输掉猜拳的小表妹,小表妹因为语言体系里没有“时间差”的概念,因而无法发现真正问题在于“对方慢出”,而不是猜拳游戏本身。
175 粗口会让人变笨
梗概:人的语言习惯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由于“粗口”在不同情境下能表达很多情绪,特别是比较强烈的情绪,比如惊讶、愤怒、懊恼、质疑等等,所以很多人往往习惯于用粗口来表达,觉得很痛快很爽。但必须要警惕,这样的表达习惯让人不必要对问题、对感受进行更细化、更精准的描述。丧失了这样的需求,大脑自然会偷懒,不去观察、辨别与思考。久而久之,人就会变笨。
181 语言与观察——口才训练会让你敏锐
梗概:1-只有能被叙述的,才能被看到。——举例:彩虹有几种颜色?没有“橙”的概念,人就会自然忽略红与黄之间的颜色,因为无法描述。
2-人世间的许多差异,都是在语言的模糊中流失的。——举例:假如“嫉妒”被抹去。“我嫉妒他”vs“我羡慕他获得了比我更好的,而且我因为这样感到愤恨”
196 自我对话,好好思考
梗概:人所用来描述问题的话语会对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不同的引导。——举例:真正思考答案和苦恼的区别,“24x3+5-17”拆分为每一步vs“答案是多少呢*n遍”。tips:和自己对话引导时,问理由,不问目的——举例:“锤子在哪儿?”vs“能敲钉子的东西在哪?”vs“我为什么要找锤子?钉钉子→为什么要钉钉子?挂画→我为什么要挂画?→……”
206 避免自我中心的话风
梗概:首先,要明白讲话中“事实”与“感受”是有很大区别的。而所谓自我中心的话风,就是总是试图将自己的个体感受表达为客观事实,会让人有一种你把自己当成宇宙中心裁定一切的不舒服感。举个栗子,比较“榴莲真是难吃的水果”和“我不大能接受榴莲的味道”两种表述,基本大意相同,但前者伪装成是“事实”,后者则明确了这只是“个人感受”。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前者这样的表述习惯,会麻痹大脑,让其相信说出来的就是事实,从而影响你的判断。
211 发现话语中的你自己
梗概:承接206期。人在话语中常常习惯于隐藏自己,将自我感受表述为既存事实。例如“你这个孩子总是让我担心”vs“我这个人呐总是很容易为你担心”。这是因为人总是倾向于逃避责任,而通过隐藏主体(我)能将旁人的关注引向对客体的评判。
{延伸思考}
1 we are blind, and we are blind about this fact.
2 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于对问题的定义、分解、与转化中。
3 学习他人,不要只看他表面用了什么方法,而要去学习他的“心理表征”,学他是怎样定义问题、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和选择、以及如何调动资源的。
4 形式和内容之间不是单向的,形式是内容呈现的方式,两者是一体的、互相影响的。
{延伸应用}
case1:语言的概括性与精准性。咨询公司的PPT里,用简明结论当标题比通用标题要好,对比“销售情况”vs“销售同比下跌50%”vs“销售同比下跌五成,主因是总体市场萎缩/竞争对手增多/……”
case2:亲密关系对话中,重新发现“我”的存在,感受是感受,事实是事实,这样对话才不容易陷入误会、埋怨、争吵。
【破解】为什么好好说话所有老师里,我觉得黄执中的课程特别令我记忆深刻、信服?
1-内容上,原理+故事,“纵深递进”,等于是一个观点在不同层面上重复了3遍,相比于“横向列举”,当然更容易被记住。讲故事,其他人也讲,但一般点到即止,而黄执中讲的更完整、更生动,是作为主要载体(其实马薇薇也挺生动的。。。。)
2-表达方式上,“你有没有发现”,“你看,对不对”,这类表述,把主动权交回了听者的手中,潜移默化的让听的人觉得他接下来说的不是他要灌输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