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句流传度很高的话:你只不过是看似勤奋,其实疲劳而无所获。
没有效率的努力,不过是浪费时间和光阴,还不如蒙头大睡一觉。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高的效率才能转化勤奋为结果,才能让你的努力有所收获。
很多人都面临过一些状况:
事情很多,忙得不可开交;
明明做了很多事,可是却没有什么效果;
看到别人有所成就,表面挤出微笑,内心却难受得不得了。
已经开启了第10次节食减肥行动,可几周之后有溃败而归,为什么坚持是这么难的事情?
为什么那些特别成功的人,明明比我们更加的忙碌,可却还是能在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也能时常陪伴在家人旁边,享受家庭的温馨,还拥有特别多自我的放松?
如果你恰好也处于这种状态,内心又渴望能为自己的人生甚至这个社会做点什么。那么今天的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刚好就能帮助到你。它将从生命哲学,心理学等多方位帮助你在逐渐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理想。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科维博士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他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经济学人》杂志推荐他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他对生命的感悟就是:要完成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我们必须发掘并游刃有余的应用一些原则和自然的法则,因为那些原则和法则会左右着我们苦苦期待的成功。
所以他会带着对原则和法则的遵守来为读者分享,如何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去适应规则,在适应中成就自己。
01 成就自己,首先需要重新探索自己,由内而外的认知和改变
我的伯父,是个懒惰没有耐心的人,他做任何事情,遇到一点阻碍就退缩放弃。所以他们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发贫穷和艰难。有一次他给我打电话,又抱怨着赚钱的艰难,我就顺势说了一句:很多事情吃不了苦,坚持不下去,就是做不成。他竟然回复我:所以我们就活该受穷,命中注定我是个穷人。
在人生漫漫的长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大或小,有时候我们会被问题带偏,让自己陷入一种负面的自我否定的情绪之中,有时候我们也会被问题挫败,认为自己的能力就是如此,所以妥协的接受自己就是一个差生。
一位美国的生物学家和教育学说:“没有正确的生活,就没有真正的卓越的人生。”
所以很多人,他们之所以对自己不满意,一无所成,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力或是命运注定如此,而是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思路就存在了问题。
因此作者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定式都是那么根深蒂固。如果改变现状,我们首先需要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就要先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确实如此,我们最需要改变的是对问题的看法。
02 大幅度提高自信,帮助个人成功的三个习惯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些甘愿平庸的人,大多是因为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兴趣,又或是在无数次的挫败中失去了斗志和信心。
还有很多人依赖着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的价值感和安全感来自于他人的看法,一旦无法取悦别人,便会极度沮丧。
所以史蒂芬博士告诉我们,第一个要培养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很多人都能够针对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选择,主动为自己创造一个 有利的环境。
美国的哲学家梭罗说:“最令人鼓舞的事,莫过于能主努力去提升生命的价值”。(引)
采取主动不等于胆大妄为,惹事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
在调整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听自己和周围人的对话,看看是否有“可能,希望,有可能,我不得不”之类消极的语言出现。或是找出一个工作生活中令我们倍受挫折的问题,判断它属于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步骤,并付诸行动。
第二个要培养的习惯是以终为
我曾经供职的公司的老总,是一个说风是风说雨是雨的人,他很喜欢有一个灵感立即就带着公司干,根本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干,要达到什么目标,所以在过程中,总是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几次之后,结果越来越不尽人意,于是又不了了之,白白耗费了公司的人力和财力。
这是很多人习惯的做事思维习惯,不能向着目标清晰而坚定的走下去。因为一开始,他们是以某一个灵感或事机缘开始的行事。
以终为始,是要教会我们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的层面,我们都应该以人生的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和阻碍,都要遵循着一个原则前进。
第三个要培养的的习惯是要事第一。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体会,当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轻重不一的诸多琐事之时,我们总是习惯把最简单最不重要的事情先完成了,再去啃那些艰难却有重要的事情,这样的的结果往往是要紧的事我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着手了。
所以高效能人士,总是敢于对琐碎不仅要的事情说不,集中精力去解决当急的要务事情。因此他们面对越来越多的事情,却越来越高效。
0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公众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
据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率高达85%以上。
那些人际关系处理糟糕的人,往往都很难获得公众的成功。
而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给人信赖,让他人有一分安全感。
英国辞典编纂家塞谬尔.约翰逊说:“没有信任就谈不上友谊,没有诚实也就谈不上信任。”
在人际关系里面,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又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帮助我们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史蒂芬博士建议大家培养好三个习惯。
第一个是双赢思维习惯。
有着双赢思维的人会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非角斗的战场。我们要习惯摒弃非败即胜的习惯,在与人相处之中不断寻求双边利益。为了培养出这样的习惯,我们要把诚信定为自己的价值观,用成熟的状态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和信念,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还有就是知足,我们要始终相信世界的资源是充足的,人人有份。
第二个是知彼解己的习惯。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太在意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劲的试图说服甚至强迫对方了解自己。而知彼解己则是让我们调整一下方式,先去寻求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争取让对方来了解自己。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比较难,因为人都带有一些自私的特点在里面。懒得聆听,急于表达。
我们可以试着选择一个关系比较糟糕的人际关系,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并记下他的处境,通过聆听理解来缓和。
第三个是统合综效的习惯。
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与自己的领导或是比自己更聪明机智的人意见不合的时候,很少人能够愉快而爽朗的接受他们的意见。
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抱着一个良好的心态:如果两个人意见相同,则其中一人必定多余,所以不一致才是正常的,进一步想他的主张里可能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这值得我去加以理解。带着这样的心态去沟通做事,相信每个人都能赢得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04 第7个习惯:不断更新,及时为自己充电,实现个人由内而外的造就。
培养习惯是个持久且有难度的事情,但俗话说得好:“有志者,事竞成”。只要坚持,不用说6个,就算是60个也能达成。
我们始终要相信,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我们要不断的在过程中审视自己,更新自己,
以睿智而均衡的方式持续运用天性中的优势,在习惯之中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