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及重点:
1. 理解小说的儿童叙述视角,分析作者的叙事艺术;
2. 理解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体会小说的主旨;
3. 根据上下文语境,朗读文中相关语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4. 感知江南水乡环境美和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教学难点:同目的1、2
教学方法:朗读法、对话法、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谈《社戏》的文体导入。
追问:小说读什么?读故事、读人物、读环境
第一课时讲述故事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请以“我”的视角,概述小说看“社戏”的故事;
预设:
有一年,我随母亲到平桥村外祖母家消夏。那天,我非常想去赵庄看社戏,可是叫不到船,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闷闷不乐;到了晚上,双喜和朋友们找我玩,叹惜同情我没看到戏。双喜提议借八叔的船带我去看戏,长辈担心都是小孩子不可靠,后来双喜打了包票才带着我去看社戏。我急切地想看戏,在飞快的船上,我几次误以为到了赵庄。到赵庄后,我们只能远远看戏,戏台上所唱的都不是我们所愿意看的,也买不到豆浆喝,于是在老旦的戏声中我们扫兴而归。回来路上,桂生想到可以偷罗汉豆煮着吃,于是我们就偷煮罗汉豆,双喜担心八公公骂我们议论后说不怕,深夜才回到家里。
2.请以“双喜”的视角,概述小说看“社戏”的故事。
预设:
迅哥儿来我们村消夏,那天白天我们都去看戏了,只有迅哥儿没去。晚上,我们找迅哥儿玩,才知道因为没有定到大船,不能去赵庄看戏。我想到八叔的航船回来,我可以带迅哥儿去看戏;大人们担心我带着不放心,我打了保票才带走迅哥儿。到了赵庄,我们只能远远看戏,也没有豆浆喝,并且戏台唱的都是我们不愿看的,在老旦的戏声中,我带着大家回去了。回来路上,桂生想到可以偷罗汉豆煮着吃,于是我们就去偷煮罗汉豆,我担心用了八公公的柴和盐会骂我们,大家议论后说不怕。深夜才回到家里。
3. 追问:两种视角的故事叙述,有什么不同?
预设:
故事发生的前后顺序略有不同;
故事内容略有不同,少了“我”的心理感受。
4.用四字词语,概括看“社戏”的过程。
预设:
无船出行——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
5.小说叙述故事,讲究矛盾冲突。《社戏》看似平淡的叙述,但也蕴含着矛盾冲突,请思考一下,这个看社戏的故事,蕴含着哪些矛盾冲突?
预设:
想看社戏与无船出行的矛盾
有船出行与大人担心的矛盾
到赵庄想看的戏与看不到的矛盾
偷吃罗汉豆不想被发现而被六一公公发现的矛盾
儿时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矛盾
6.“儿时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矛盾”比较难于发现,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可以让学生读结尾,然后引导归纳,同事顺势引出:这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主旨的?
预设:
通过叙述“我”通电看社戏的一段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作者通过结尾的议论句,点明主旨。表达“我”内心的想法——那一夜看社戏的经历让我感到愉快、新鲜。
第二课时:探究人物
1.小说中塑造了“我”、双喜、阿发、桂生等少年形象,如果让你与小说中的人物交朋友,你最愿意选择哪一个人物呢?请仿照示例,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
我愿意选择与双喜交朋友。因为双喜聪明心细,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外祖母和母亲不放心双喜带我去看戏时,双喜打包票,并且说出了让外祖母和母亲信服的理由。
学生自由活动,全班交流。教师在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小说中双喜、阿发说话的语气,用补写的方式,揣摩我的心理。比如当学生说愿意选择与“我”交朋友,分析的原因是“我”的率真。这时,教师要顺势引导,让学生用补写的方法表现“我”的心理。
2.小说中还塑造了外祖母、母亲、八公公和六一公公等成年人形象,这些人物中,你认为“我”最讨厌的会是哪个人物嫩?根据小说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
此活动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分析“六一公公”形象。具体助读资料见“六一公公淳朴吗?——《社戏》人物谈”。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与八公公的对比、标点符号的运用和六一公公夸张的言行来人士分析这个人物。
第三课时:平桥村寻美
1.小说开头就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对“乐土”的理解。
预设:
(1)平桥村自然风景美。
教师追问:
文中哪一段集中描写了平桥村的自然景物美?……
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此处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否多余呢?……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是根据表达需要而描写的。小说中,月夜航行这段集中描写了平桥村的自然景物优美,一是为了烘托我去看社戏内心的喜悦;二是以城镇人“我”的视角看平桥村新鲜、美丽的风景,渲染了小说美好、宁静的氛围。
(2)平桥村人淳朴善良、民风民俗古朴。
作业:阅读《社戏》删除的内容,从原文的视角理解小说表达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