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的前言中,作者写了一位研讨会上印象比较深刻的小林先生,在这位老师上课的时候,一名叫彻的学生因学校里不快乐,而在走廊苦恼不想上学,这一行为引起了班里许多学生的共鸣——妈妈和老师都是骗人的,学校里根本不快乐。
看到这些文字,我的脑袋里浮现出了我以前所带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大概也是不快乐的,从来校第一天就数着手指头盼放假就可以看出。那么这个不快乐的根源在哪里呢?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尽力让学生感觉到学校里是快乐的呢?这是我最先想弄明白的。
为什么不快乐?小林老师也跟我们一样,对于这个有一万种可能的问题不得已知晓全部原因,于是他在班级上课的时候进行了讨论,结果是老师太严或者太松竟然成了一个直接原因。用作者的一句话来解释:“教师太严厉了或者太温和了都是不够格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个人觉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昨天我上晚自习的时候就在严和松之间有了一个很深刻的感悟。因为带的是初一,虽然学生们是军训期间,应该很多都疲倦了,但我这次并不想做体察民情的温柔教师,累了,可以给你时间歇着,但必须保持安静。渴了,可以打水,但必须有秩序。我在上面说的时候,希望不要窃窃私语,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就像别人讲话你不要插嘴一样。我义正言辞的在讲台上巴拉巴拉的说了这几点,结果开始讲字母的时候,学生零回应,感觉貌似被我唬住了,心里嘀咕着可能第一节课,有点过了。晚自习放学以后,我出了教室,十来个积极的学生也准备排队回宿舍,这时他们军训的教官进去了,是一个跟我有一拼的瘦小姑娘,虽穿的戎装,但也挡不住一身的稚气。看到她进去,几个男生又跟了进去,顿时在讲台上把她围了起来。我不得不感慨,人家这人缘,的确是我没法比的呀。就在我发感慨的时候,几个男生恶作剧般的从教官的头上,把她的帽子摘走了,还边传便起哄,我心里感觉很不爽,不知道是羡慕人家的人缘好,还是不喜欢学生的行为,于是上前跟教官商量,已经过了送寝时间了,让他们回宿舍吧,于是教官一声令下,学生排队回去了。我不得不佩服人家这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可以闹腾,也可以严格。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找这个平衡点,怎样才能严慈并济,恩威并施。虽然我不喜欢跟学生打闹,但谈心总归是可以的。想了很久,得出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答案:上课严要求,树立威严,下课多交流,让他感觉你跟他近。好吧,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句废话,但这是我深思熟虑出来的,所以感悟颇深,相信执行起来,也肯定和以前是不一样的。
“学校不快乐”除却老师的原因,还受同学关系和学校环境的影响。小林老师用“什么都可以向别人求助的人际关系”来使教室里的关系变得更融洽。教学的中心稍微做了转移。对于我们,整堂课整堂课的来讲这些,考虑到教学进度,可能不大现实,但每节课来一点也可以的,偶尔拿出十分钟,想个有关主题,大家便可自由谈论得出观点。小林老师还利用生活旧物,例如牛奶盒来制作自己的玩具或者教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紧密配合,手工使学生团结到了一起。
读完前言,就让我有很多想法,我们缺少的不是发现问题的眼睛,而是解决问题的用心。以后我会以小林老师为榜样,积极的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抱怨完就只剩感叹,希望我们的教学之路越走来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