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的工作状态与成效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干部面临着诸多负担,消耗了大量精力。为基层减负赋能,让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已成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精准发力,破除形式主义之困 形式主义是基层工作的“顽疾”,诸如过度留痕、文山会海等问题,严重干扰了基层正常工作秩序。一些不必要的文件、会议层层下压,让基层干部把大量时间花在应付材料和会议上,真正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所剩无几。 要想破除形式主义,就需精准施策。一方面,要精简文件会议。严格把控发文必要性,减少重复、空洞的文件;优化会议组织,提高会议效率,避免冗长无效的会议。另一方面,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减少过度留痕要求,注重工作实际成效,以结果为导向进行考核评价,让基层干部从“材料政绩”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
二、强化保障,提升基层工作效能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面临着资源有限、权限不足等问题。为基层减负赋能,需要从强化保障入手,提升基层工作效能。 在资源保障上,加大对基层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合理调配人员编制,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提供必要的办公设备和经费支持,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在权限下放方面,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让基层干部在处理问题时有更大的决策空间。例如,在审批事项上简化流程,将部分审批权限下放到基层,提高办事效率,使基层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问题。 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也是提升基层工作效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让基层干部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工作所需信息,减少重复劳动。
三、激励关怀,激发干部担当热情 为基层减负赋能,不仅要减轻干部的工作负担,还要激发他们的担当热情。建立健全激励关怀机制,让基层干部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支持,是促进他们实干担当的重要举措。 在激励机制方面,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注重在基层一线选拔干部,让那些在基层踏实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有晋升机会。同时,设立合理的奖励制度,对在基层工作中表现优秀、为群众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关怀机制上,关注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体检、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关心基层干部的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给予基层干部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自身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
为基层减负赋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协同推进。只有破除形式主义之困、强化保障提升效能、激励关怀激发热情,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以实干担当书写新时代基层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