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我去影院看电影。影院在七楼,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直梯。电梯里很拥挤,明明里面留了很大的空位,电梯口的人却岿然不动,我只能一边带着“打扰了让我进去一下”的微笑一边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这时候,被家长抱着的孩子突然探着身子,手伸向电梯的按钮。潜意识里,我觉得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小孩用他稚嫩的小手用力地按亮着按钮,从上到下,七楼,六楼,五楼……从B3到7,只有2幸免于难,其余的全部亮起。我感觉到了一种深刻的绝望。电梯里其他的人脸上也露出了十分尴尬的笑容。毕竟是个孩子,不好说什么。这时候,家长满怀爱意地对孩子说:“你真棒,你都知道大家要去哪啊,你真能干。”电梯间里一片寂静。
于是接下来的情况就是,除了二楼以外,每一层都要停一次。一个女生把头倚在她男朋友肩上说:“好晕,坐车都没这么晕。”我一次次地感受着超重与失重的状态,感觉都要飞升上仙了。每一次电梯门打开却空无一人时,我能感觉到着急赶时间的阿姨的绝望。
总有人觉得孩子还小,很调皮,可是,如果我们总是为他们所谓的调皮买单,那么,谁为他们给我们造成的麻烦买单呢?
按亮每一层的按钮看起来算不上是一件要紧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原谅这样的行为也并不困难,只要电梯里所有的人都没有太大的意见。当然,如果不让小孩子按,他可能会哭会闹,我不知道那个家长有没有做过这样的权衡,又或者只是纵容了自己孩子的行为。可是,我宁愿被小孩的哭声吵得难以忍受,也真的不愿意看到家长对孩子诸如此类的行为不管不问甚至是鼓励赞扬。这是害,不是爱。
人之初性本善,姑且不论这句话到底是对是错,但孩子最初品德的培养家长至始至终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孩子对于生活一无所知时,他们最先学会的是模仿,当自己的行为得到家长的肯定时,他们会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此,对孩子小时候的纵容和原谅是对他们品德培养最大的灾难。如果电梯间里那个家长阻止了孩子按多余的按钮,给他讲清楚道理,他以后都会记得这件事,不会再因为自己类似的行为而给别人添麻烦。如果一旦阻止孩子做某件事孩子就要哭,那也只能说是因为纵容太久了,这时候最紧迫的就是悬崖勒马,否则,儿时的胡闹不加管教,终将变成青春期可怕的叛逆,家长不作为,那只能等着社会来教训自己的孩子了。当你犯错时,社会在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像家长一样对你手下留情,它只会用最直接的手段,磨平你本该磨平的棱角。那个过程很痛。
之前有一次我和同学一起坐公交车的时候,前座的小孩一直转头对我们上下打量,我们虽然觉得奇怪,但也不好说些什么。我和同学聊着一些事情,小孩突然插进来一句话“好几次默写单词都全对”,我听成了“好几次默写单词都不会”,毕竟生活里共享悲伤还算常见。我正想组织语言安慰他,他又说了一句“只能故意写错才能不全对”,我瞬间感觉自己的世界崩塌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对陌生人讲这些东西。如果此刻在他对面的不是我,而是一个英语学的不怎么好的孩子和孩子的家长,我感觉那个孩子会有灭顶之灾。你可以因为自己优秀而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向全世界宣告你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实在算不上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我和同学没有回应他的话,后来他又屡次插嘴,把不礼貌演绎到了极致,他的家长不在身边,也没有人制止他,我们也不好说些什么,直到他下车,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他这种故意卖弄的行为?是不是他平时得到了太多的赞誉,而没有人告诉他一句“做人还要谦虚”。我不知道,也不必知道。我不觉得气,我只觉得悲哀。
在我小时候爷爷常常教育我,小孩的成长就像小树苗一样,要砍去不必要的枝干,才能长得笔直,人学好太难,学坏太容易了。这些话我一直都铭记在心。
很多时候,熊孩子的养成,家长要负很大一部分的责任。虽然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任何疼爱都不应该逾越道德和规则。否则,这种所谓的爱,终将在未来变成孩子脖子上沉重的枷锁。
往期:屿上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