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悟性的人都是什么特点,大概是讨厌听课和阅读,至少是肯定没有这方面的成瘾性。
本人小的时候就很没有悟性,因此从小学到初中就很爱看书:在小学五年级就看光了当时几乎所有能在村子里搞到的世界名著,通常是和我一起长大的哥哥姐姐们的。初中时期开始读《世界上下五千年》和《中国上下五千年》,不过还是对《世界上下五千年》更感兴趣。还有侦探类型的小说,福尔摩斯全集都看了两遍,虽然这些东西当时都看的似懂非懂,但还是晶晶乐道。高中是喜欢上了军事科普和各类武器装备,直到现在脑海里装的大部分相关知识都是来自那个时期。
让我想想还有什么,哦对了还有诗歌和散文。这些也都是小学和初中的最爱。
第一次读的小说应该是《钢铁是怎么练成的》,当时对布尔什维克,包括里面的各种势力和立场都没有太多的概念,全书很多地方都没有梳理通,不过也无关大雅。就像书名《钢铁是怎么练成的》一样,能从情感的立场体验和理解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波澜壮阔,但最终又回归平凡的一生便足以自傲。而我感受到了,这种感觉称不上好甚至有点不好,心里有些不值得和惋惜,但这很可能就是人生吧,至今为止我也没有读过第二遍。
第二部小说应该是《简爱》,不过真的很抱歉我还能记得的只有读过这本小说,其它的都忘了,忘得一干二净,反正没有《钢铁是怎么练成的》那么记忆深刻,有了解的可以跟我说一说。
还能主动想到小时候读过的书籍就剩下《呼啸山庄》、《复活》,以及冰心的散文。说来有趣,当时喜欢读冰心的散文,只是单纯喜欢这个冰冷的名字。不得不说俄国的文学作品确实是童年时期最倾向的内容,列夫托尔斯泰是当时个人心里最为熟悉的作家。但在村里的学校同学们一直认为我是冰心的粉丝,这个我也默认了。
现在搜了一下世界名著排行榜100名,据说是世界公认的。发现能认出来的还有不少,就在这里给大家列个表:
《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飘》、《海底两万里》、《名人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神秘岛》、《最后一课》、《格列佛游记》、《鲁冰孙漂流记》、《培根随笔》、《金银岛》、《格林童话》、《飞鸟集》、《双城记》、《骆驼祥子》、《繁星春水》、《朝花夕拾》、《子夜》
童年记起又读过的就这些,以后就更偏向侦探类和知识类的读物。读的小说和诗篇总的来说还是偏向于忧伤的情调,但也有欢快的,像《海底两万里》和《飞鸟集》。凡尔纳和泰戈尔还有老舍,以及前面提到的冰心、列夫托尔斯泰是我那时经常可以想到的作家。
上中学之后,可能因为之前小说和诗篇读的太多,开始有些排斥。对侦探和推理题材的小说越加地关注。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是全部都读过,还读了好几遍,是最喜欢的小说系列。还有一些英国作家和日本作家写的,也是我所钟意的。
高中后开始偏向于知识类的书籍,自此和小说也是绝缘了。对《社会契约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印象比较深,特别一些书谈到美国的三权分立,还有盎格鲁撒克逊的主流文化。结束完初中之后,拥有了一生的第一部手机,网易公开课也是我当时的最爱。
再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对读书和听课越来越反感。每次接触书中的知识内心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排斥,完全无法沉下心来。可能是之前读的太多了,也可能是人格彻底叛逆。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里,待不住、坐不下。虽然高中有段时间自己会写一些无用的东西,但确实是真的无用,也就放弃了。
中学出来进入社会经过几年的挣扎,想表达思想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直接表现就是看不下任何书籍,听不得任何网课,特别对思想和情感类型的内容总是嗅之以鼻。当自己产生了太多的思想和感悟,不把它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它总是会自己杂乱无章充满你的脑袋,很重,让你头大,干不了别的事情,集中不了注意力,控制不住就溢出,摆脱不了脱口而出的欲望。但是未经梳理又不成条理,说了别人又听不懂。
就像我现在写东西一样,不是单纯的写字,更是整理自己的大脑,否则总是这样犹如千钧地吊着脑袋也不是个事。
喜欢就点赞,有用就转发,有钱就打赏
关注、关注、关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