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大喵教练百问”(简书号/企鹅号) (大-大伟教练;喵-笔名喵了咪答,简称“喵姐”,即珊珊教练。本文由这两位ICF认证教练原创。内容节选自二人合著——《教练养成记》)
声明:如需转载,请先获得原创作者的授权。
说明:《PCC行为标识》(本文简称为《标识》);《11项教练核心能力》 (本文简称为《11项》)
喵姐承认,比起《11项教练核心能力》,以前更重视《PCC行为标识》。因为既然《标识》是2014年基于《11项》而来的ICF国际教练联盟最新用于测评PCC专业教练级别教练的标准,既然《11项》只是ICF初级专业教练ACC级别教练的测评标准,那么就只看这个《标识》就好啦。况且看到大伟教练是直接提交了6段符合《标识》)的PCC级别的录音,看起来效率很高,也很厉害滴样子。所以从一开始喵姐就想好了,干脆也直接提交了6段符合PCC级别的录音,于是一开始对《11项》没那么重视……
第一次觉得自己轻视了《11项》,是在申请CKA(Coaching Knowledge Assessment教练知识测评)考试的时候。
为了通过考试,认真扣查过几遍《11项》,发觉有些《11项》有的、而《标识》说的没那么详细和浅显易懂的东西——其实对教练实践是有启发意义的。比如,《11项》中关于“教练状态”那部分的“4.3对‘未知/不知道’持开放态度……”,这条很好玩,《标识》里已经没有这条的原文,但是对应的说法《标识》也算有,比如《标识》4.4“教练表达好奇心,有意识地学习更多”,算是对《11项》4.3的引申与换个视角解读吧。还有一条,《11项》给定的具体情景相对多,对于ICF主持的CKA这么专(gui)业(yi)、从没公布正确答案的考试(里面情景性的问题巨多),熟悉《11项》其实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喵姐在《CKA考试攻略》里碎碎念过,若只看《11项》而不看《标识》,那也很可能也是个再多考一次或N次的结果。---过两天都转发到简书里来吧)
第二次就是,当有一天,我把《11项》和《标识》摆在一起做了个横向对比的时候。哎呦~ 看完了才意识到,这两个标准的承接是啥样子滴,基本上,从侧重行为层面“doing” 向侧重状态层面“being”和从关注“成为谁who”兼顾关注“实现什么what”的演化关系。
举个例子吧:“教练状态”这一项,瞧着《11项》“教练状态”里从4.1到4.7给出的7条内容中,整体其实是对教练个人的状态和行为层面要求,比如“4.1……教练关注当下而灵活,并与客户‘共舞’”和“4.2……跟随直觉”等,而《标识》中“教练状态”中8条标识中最核心的4项体现的是教练和客户的陪伴关系。直观对比两者在这项的内容,那是大大的变化:前者强调教练应该是咋样,后者强调教练和客户之间应该咋样呢。其他区别,待续。
在教练这个“游戏”里,作为“玩家”的专业教练,去透彻的理解《11项》和《标识》,很重要。基于对《11项》更深的理解,能更踏实的做PCC级别的专业教练,并向着大师级教练的方向精准地努力着。
PS.新发现,一些熟悉的工具,其实和游戏规则横向之间比较一下,也会有有趣的发现,待续。
经过删减,本文现在1130字,喵姐亲测最慢2分钟内读完(感谢来自“好客”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