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者 :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这也是第一部来自阿富汗的作家出版的英文小说。《追风筝的人》问世后大获成功,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获得各项新人奖,全球热销600万册,创下出版奇迹。胡赛尼本人更因小说的巨大影响力,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
1
全书类似自传体小说,由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在开篇以回忆的口吻开始奠定故事基调。这是一个关于友情、亲情、内心和救赎的故事。“我知道电话线连着的,并不只是拉辛汗,还有我过去那些未曾赎还的罪行。”“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这一题目表面上是指的是哈桑,为阿米尔少爷追风筝,实际上也指阿米尔追逐象征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风筝。当阿米尔费尽周折,将同样哈桑孩子带回美国,为他追风筝的时候,他已经追到了那只风筝,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文章写的很感人,哈桑对阿米尔的衷心以及对阿米尔的呵护。还有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充满了字里行间。一种儿时的友谊——天真无邪哈桑与阿米尔的童年故事令我向往但让人感到心酸的应该还是当时社会的阶级等级。以阿富汗为社会背景,给人感觉新颖。
2
在往后回忆过去,追风筝成为主人公阿米尔与哈桑感情变化的重要转折点。哈桑是第一个追风筝的人。当阿米尔面对哈桑追回风筝却被强暴的时候,为了赢回父亲的关注选择冷眼旁观而没有出面制止。阿米尔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哈桑一家,导致哈桑一家流落异乡,多年来都承担着对哈桑的愧疚,让他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活得轻松,当拉辛汗在死前打电话告诉他,让他回喀布尔救哈桑的孩子时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3
这次他没有逃走。他的负罪感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许多。心里装满了抱歉与后悔,只希望当初自己能够勇敢一些去救下哈桑,只希望彼此之间的误会能够减少一些,只希望自己放下偏见与嫉妒。阿米尔通过各种间接的伤害使哈桑和其父亲离开,两人从此再无见面。多年后,阿米尔重新回来故土,也明白了真相:他们真的是兄弟,只是同父异母而已。结局阿米尔将哈桑的孩子带回美国,为他放起风筝,继续延续他们的兄弟情。他对哈桑的孩子说道“为你,千千万万遍”如同哈桑当年真诚忠心地对他说一般。当风筝再次由阿米尔放起的瞬间,我内心也舒了一口气,感觉自己的灵魂也从黑暗的深渊中被救起。阿米尔终于得到救赎的机会,弥补了内心的伤痕。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圆满的,温馨而带有治愈性。 机会是可遇不可的,阿米尔最终完成救赎,那么我们呢?你们是否也像阿米尔一般地纠结痛苦?但无论何事,无愧于心,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经典语录你知多少
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会曾不惜一切去追逐当下最执着的想要得到的事物,它也许只是爸爸的专宠、兄弟的情谊、对那个一直暗恋的王子抑或公主的爱慕。。。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可是当时光滚滚向前,我们是否发现曾经执着追寻的、或为此放弃了的是否都是值得的呢?为了得到,我们曾选择放弃、背叛、谎言、隐忍。。。可是那短暂的得到又会怎样那,幸福和快乐只是慢慢的淹没在自责、愧疚和恐惧中!
大家有什么想法与建议的,欢迎在后台积极留言